共濟失調為患者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尤其是運動方面,患者會出現運動方向障礙,站立不穩,肢體不協調。嚴重的患者還會伴隨出現眩暈,嘔吐等癥狀。一旦發現就要及時介入治療的。
對癥治療
(1)少年脊髓型遺傳性共濟失調癥
為最常見的一類遺傳性共濟失調,通常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早年起病常伴骨骼畸形。臨床表現:青年期發病,緩慢發展,最早癥狀步態不穩,步態蹣跚,站立時身體搖晃,醉漢似步態。閉目難立征陽性。肌張力低,膝踝反射消失。病情逐漸進展雙上肢動作不靈活而笨拙,意向性震顫,出現小腦性構音困難,說話含糊不清。下肢的位置覺和震動覺消失。
(2)遺傳性痙攣性共濟失調
又稱遺傳性小腦性共濟失調。通常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多數在成年起病,伴有肌張力增高和健反射亢進。臨床表現:首先出現緩慢進展的步態不穩,易跌倒,可呈蹣跚步態或合并痙攣步態。
(3)遺傳性痙攣性截癱
本病是遺傳性共濟失調較多類型,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臨床表現:最早為兩腿僵硬不靈活,下肢肌強直和踝關節背曲肌的無力而出現剪刀步態。
常見治療
(1)開始時訓練患者作小范圍的平穩而又流暢的運動。范圍隨著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漸加大。
(2)治療應集中在訓練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時兩足距離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穩定而使兩足的距離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訓練平衡。
(3)發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盡量穩定其法是增加為提高穩定而設的固定點和進行壓縮,如在支撐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過骨盆向下進行的壓縮。
(4)隨著治療的進展,治療師減少對病人的輔助,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并逐漸采用下述的方法引導。
1)減少壓縮的壓力;
2)減少穩定性固定點的數目;
3)增大運動的范圍,增加患者對平衡的需要;
4)從遠端處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較近端的部位;
5)讓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運動的速度,然后再降低之;
6)讓患者反復嘗試發起和停止運動,變換運動的方向,再不失去控制的情況下再發起運動。
(5)改善言語的不協調,包括在穩定位置上控制呼氣和用手在肋上加壓以助呼氣。
(6)在近端加重量(沙袋)0.2kg~2kg以增加軀干和近端的穩定性以降低遠端運動的錯誤。
(7)以后治療集中在促進患者的穩定和在特殊位置上的運動控制。
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碰到這樣或是那樣的不愉快,但是我們一定要保持一顆樂觀的心,積極的對疾病進行護理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