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癥是種靜悄悄的流行病,它的發生是緩慢無聲的,在造成骨折或其他不良后果前往往不被人意識到。而女性則是骨質疏松癥的高發人群。目前我國婦女因骨質疏松性骨折致死的死亡率已高于乳腺癌、心肌梗死、腦卒中(腦中風)死亡率的總和,骨質疏松癥正成為危害女性健康的“隱形殺手”。
女性天生不如男性“骨頭硬”
為什么骨質疏松更“青睞”女性呢?這主要是由女性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調”所引起。
先天因素之一:女性骨質總量及密度相對偏小
由于女性青春期發育及骨垢線閉合均早于男性,而且身形和體重也比男性小,加上肌肉比重低,對骨骼的日常刺激相對偏低,所以總體上女性的骨質總量及密度均比男性要小。另外,還值得注意的是太為瘦小的人也更容易發生骨質疏松癥和骨質疏松性骨折。
先天因素之二:女性“骨變”機會較多
從青少年到中老年的近四十年人生中,女性會經歷“經期、懷孕、哺乳、更年期”等特殊的生理變化,這些過程與其骨骼的生長、發育、衰老密切相關。比如說,20~30歲為人體儲鈣的黃金時期,而此時大多數女性正在經歷懷孕、哺乳,這必然會影響到骨量的積累。
此外,雌激素與骨代謝有著密切的聯系。女性更年期時,隨著卵巢功能減退導致雌激素水平下降,使骨的吸收和重建失去平衡,骨質逐漸變脆。所以女性一般在絕經后的1~20年內出現骨量快速丟失,而絕經后的10~15年間最易發生骨質疏松。
另外,在女性懷孕、生育和哺乳期間,若沒有獲得足夠的鈣質補充,為了滿足寶寶快速生長發育的需求,就會動用到母體骨骼內的鈣質,這也會影響女性骨骼的密度。
后天因素
缺少運動、陽光、鈣攝入等。
骨質疏松癥讓女性變“脆弱”
骨質疏松癥,是指骨成分由骨骼往血液不斷移動(即骨質流失),導致骨質量減少,進而使骨骼內孔隙增大,呈現出中空性疏松的現象,是一種退行性病變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質疏松癥常表現出的四大癥狀為:疼痛、骨骼變形、頻繁抽筋、骨折。
通常,骨質密度在人30~35歲左右時達到骨峰值,之后便會因鈣質流失而開始下降,尤其以女性的下降速度更為明顯。有數據顯示,全球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中,約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會受到骨質疏松的威脅。
女性相對好靜,缺乏運動,加上現代都市的很多女性成天“宅”在電腦前,或者為了美白而較少接觸到陽光,以及不喜歡喝牛奶,為美麗而節食減肥等……以上這些生活方式易導致女性鈣質攝取不足或維生素D缺乏,骨密度不夠,到中年后更容易發生骨質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