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膽型肝炎患者主要表現為黃疸持續不退大于3周,稱為淤膽型肝炎。以肝內淤膽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特殊臨床類型,又稱為毛細膽管炎型肝炎。慢性淤膽型肝炎常在肝硬化基礎上發生,不易消退,常伴γ-谷氨酰轉肽酶、堿性磷酸酶、總膽汁酸升高。因此,需盡早去醫院查明病因并給予治療。
淤膽型肝炎的病因:
淤膽型肝炎是因多種原因引起肝細胞和(或)毛細膽管膽汁分泌障礙,導致部分或完全性膽汁流阻滯。多發生于急性肝炎發病數周之后。膽汁淤積性黃疸常見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淤膽型)、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藥物性肝炎和病毒性淤膽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發生肝內膽汁淤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肝內膽管損傷:感染肝炎病毒、發生肝內炎癥,特別是匯管區的嚴重炎癥使肝內毛細膽管、小膽管、膽小管連接部位、赫氏管、葉間膽小管等受壓;或膽汁在這些膽管中積留日久而形成膽栓,均可影響膽汁排泄;如果高膽紅素血癥(T Bil>171μmo1/L)持續時間過長,肝細胞有大量Bi1,特別是非結合性Bil(D Bil)沉積,可抑制Bil結合所需之葡萄糖醛酸轉換酶和微粒體催化酶等酶的活性,而導致Bil結合障礙,Bil結合與排泄障礙均可發生膽汁淤積。
此外,在急性或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淤膽型的病人常有膽汁淤積因子(cholestatic factor,CF)產生,內毒素血癥、膽管黏膜分泌的血栓素B2(TXB2)大量增長以及用激素治療,肝臟微循環障礙,超微結構的破壞均可使膽汁淤積的黃疸進一步加重,所以膽汁淤積的病因非常復雜。
中醫介紹淤膽型肝炎病因:
如果系急性肝炎淤膽型,病程短者,其病因病機多為濕熱:若其病程超過1個月,或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基礎上發生的淤膽,其病因為瘀熱互結發黃。
1、血瘀原因:①久病致瘀:張景岳說:“諸黃雖多濕熱,經脈久病,不無瘀血阻滯也”。 ②因濕致瘀:久病傷脾,水濕內生,。或濕邪殘留未盡,阻于經脈,血脈不通。 ③因熱致瘀:熱邪內遏,素體陰虛,久病血瘀,暗傷營血,灼熱耗津或氣郁化火。 ④氣虛致瘀:久病傷脾或長期服用苦寒之品傷氣,致使氣機失運,血行不暢。所謂氣為血帥,若氣虛則血失所帥,必然致瘀。 ⑤陽虛致瘀:感受寒濕之邪或久服激素,則導致陽虛。陽虛生寒,血見寒則凝。
2、血熱原因:①肝郁:各型肝炎病初為濕熱,其病位在肝膽脾胃,但病久必導致肝郁。 ②久服溫藥:有的病人形似陰黃而用肉桂、附子等溫藥;有的長期服用激素(助陽),均可導致里熱熾盛;也有久服苦寒之品,苦能化燥傷陰,而致熱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