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冠心病,關鍵在于預防。為此,人們不得不對冠心病的病因有所了解,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預防措施。冠心病的病因也可為心理社會因素。
冠心病的發生受到多重危險因素影響。冠心病的心理社會病因包括有行為類型、個性特征、社會環境和不良行為幾方面,同樣也是多方面互相作用的結果。
1.行為類型:FriedmanM等把人的行為習慣分為A、B兩型。A型行為的核心特征是時間緊迫感和競爭敵對傾向;心地坦蕩和從容不邊者為B型行為。大樣本研究顯示,A型行為的中年健康男性雇員在整個8年半的觀察期間其冠心病包括心肌梗塞、心絞痛等的發生率為B型行為的2倍。國際心、肺、血液研究協會認為,A型行為對冠心病發生的作用超過年齡、血壓、血脂和吸煙等危險因素,屬于冠心病的一項獨立危險因素。
2.個性特征:用心理問卷初步證明,冠心病病人在社會上更具有獨立性和對別人的懷疑性以及有更大的內部緊張性。
3.社會環境:心肌梗塞前6個月內患者的生活事業明顯增多;冠心病發病率在發達國家高于發展中國家,城市居民高于農村,腦力勞動者高于體力勞動者。這些均證明了冠心病的發病與社會環境因素有關。
4.不良行為:公認的冠心病行為危險因素包括吸煙、缺乏運動、多食與肥胖等。這些行為常常是對特定的社會環境或心理壓力的不良適應,故要從心理社會的角度認識。
以上內容就是對冠心病的病因可為心理社會因素相關問題的介紹,相信大家看過之后,對冠心病的病因可為心理社會因素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