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是脊椎退化過程中所伴隨的一種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脊椎構造也會跟著退化,當骨頭與軟組織接壤的地方因長期承受壓力、拉力、損傷,造成脊椎與 脊椎間的軟骨漸漸失去水分與彈性,致使骨骼出現退化性改變,這種骨骼退化性改變就會導致骨質增生,而形成骨疣。另外,反復活動或不適當的運動,也常會使關 節部位的骨骼及軟組織過度磨損,而長出骨刺。
中醫解析
骨刺癥屬中醫的"痹證"范疇,亦稱"骨痹"。中醫認為本病與外傷、勞損、瘀血阻絡、感受風寒濕邪、痰濕內阻、肝腎虧虛等有關。
骨刺的病因
1、肝腎虧虛。中醫認為“腎主藏精,骨主生髓”,若腎精充足則機體強健,骨骼外形及內部結構正常,且可耐勞累及一般傷損。若腎精虧虛,肝血不足,則骨髓發育異常,更兼筋肉不堅,榮養乏源,既無力保護骨髓、充養骨髓,又不能約束諸骨,防止脫位。久之關節在反復的活動過程中,可漸漸地受到損害而過早過快地出現退變。
2、外傷與勞損。一時性承受超強度的外力,包括扭、挫、撞、跌等,或長時間承受超強度的外力勞損,如特定狀態下采取不正確姿式持續緊張地勞作等,都可造成關節的急性或慢性損傷,以發生在頸、腰段、脊柱及髖、膝、踝等負重關節較多。嚴重的導致筋損骨傷、血流不循常道而溢于脈外形成瘀血凝滯,導致關節骨骼結構受損,失去滋養,久之,退行性疾病便會出現。
3、外感風寒濕邪。感受風寒、著涼、久居潮濕之地、冒雨涉水等,外邪乘隙侵犯肌表經絡,客于關節、筋骨,導致機體全部或某一局部性生氣血運行阻滯,經脈痹阻,筋骨失養,漸成骨痹。
4、痰濕內阻。“肥人多痰濕”,故體胖之人易患本病。肥胖之體,多陽虛濕盛,濕聚成痰,隨經脈流注于關節部位,又體胖之人可加重關節之負重。二者均可造成關節局部血運不暢,筋骨失養,久則成痹。
中醫中藥趙氏養生骨質增生貼治療骨質增生(骨刺)運用中藥歸經原則,運用藥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藥物的大復方,以發揮藥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藥用于肌表薄貼,所以膏藥中取氣味具厚的藥物,并加以引藥率領群藥,開結行滯直達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