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是一種非常辣手的惡性腫瘤,周期短,病變快。臨床上會根據患者的骨髓穿刺等檢查結果將急性白血病分為不同的類型,結合病理給出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了讓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下面說下急性白血病各型骨髓象分類標準。
1.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分為
①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分化型-MO
骨髓有核細胞增生程度較輕,原始細胞大于30%,可達90%以上。
②急性原始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少數病例可增生減低,骨髓中I型加II型原始粒細胞大于90%(NEC)。
③急性原始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骨髓中原粒I型I型大于30%—90%,單核細胞小于20%,早幼以下各階段大于10%,約50%病例的白血病細胞內可見Auer小體。
M2又分兩個亞型
M2a
骨髓中原粒I型+II型>30%—90%,單核細胞<20%,早幼以下各階段>1%。
M2b
骨髓中粒系統明顯增生,異常的原始及早幼粒細胞增多,以異常的中性中幼粒細胞增多為主,常>30%,這類中幼粒細胞有核仁1—2個,核漿發育不平衡,有的晚幼粒亦見有核仁。
④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
骨髓中以顆粒增多的或異常的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30%,胞體呈橢圓形,核可偏向一邊,大小不一,另一端為大小不等的異常顆粒,胞漿可見束狀Auer小體,也可逸出胞體之外。M3又分為M3a?粗顆粒型,M3b細顆粒型。
⑤急性粒一單細胞型白血病-M4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粒、單核兩系同時增生,紅系、巨核受抑制。根據原始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比例、形態不同以及嗜酸細胞的數量。
M4還分為下例四個亞型
M4a:以原始及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原幼單核細胞>20%,非紅系細胞,(NEC)。
M4b:以原、幼單核細胞增生為主。原粒和早幼粒>20%,(NEC)。
M4c:原始細胞具有粒細胞系和單核細胞系共同的形態特征者>30%。
4EO:除上述特征外,骨髓中嗜酸細胞>5%—30%,外周血嗜酸細胞不一定增高。
⑥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M5
骨髓增生極度或明顯活躍,原單、幼單細胞大于30%,白血病細胞形態特點:體積小,不規則,質多有偽胞質,有空泡和被吞噬的細胞。
⑦紅白血病-M6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紅系增生為主,原紅、早幼紅多見,常有中幼紅細胞階段缺如的紅血病裂孔現象,且有形態學異常。后期發展為急性髓性細胞白血病,白細胞系統明顯增生,原始細胞占優勢,大于30%(NEC)也可見Auer小體,巨核細胞顯著減少。
⑧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M7
骨髓增生明顯活躍或增生活躍,粒系及紅系細胞增生均減低,巨核細胞系異常增生,全片巨核細胞可多達1000以上,以原始及幼稚巨核細胞為主,原巨核細胞可大于30%,可見巨形原始巨核細胞及小巨核細胞,小巨核細胞體積小,多數直徑為10微米,少數達20微米,胞體圓形或橢圓形,邊緣不整齊,呈云霧狀或毛刺狀,胞質藍色不透明,可有偽足樣突起偶見藍染小核仁。
2.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分為
①L1型
〖以小細胞為主,核染色較粗,每例結構一致。核型規則呈圓型,偶有凹陷或折疊,核仁小而不清楚或不見。胞漿少,輕度或中度嗜堿性,胞漿有空泡不定。
②L2型
以大細胞為主,混有一定數量的小細胞,大小不等明顯。核染色質疏松,每例結構不一致。核形不規則,凹陷和折疊常見。核仁清楚,一個或多個,胞漿量不定常較多,漿深淺不一,有的深染,漿內可有空泡。
③L3型
以大細胞為主,大小較一致。核染色質呈點狀(細)均勻,核形較規則,核仁明顯,一個或多個。胞漿量不等,呈小泡狀,通常較豐富,深藍,空泡明顯呈蜂窩狀。
以上是為大家介紹的急性白血病各型骨髓象分類標準,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了。在檢查白血病的時候,醫師會根據不同類型的白血病提供不同的治療方案,患者要一定要有所了解自己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