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脫位的傳統分類是依據腔骨媒對股骨搽的移位方向而定的,分為前、后、內、外及旋轉移位。以后有人格旋轉移位再分為前內、前外、后內和后外,共8個類別。前、后、內、外區別顯著;而在旋轉脫位中,僅后外旋轉脫位具有顯著特點,其他3類實際上均可歸人前或后脫位中,并無單獨存在的必要。此外,尚有一類完全不同于單獨脫位的骨折脫位,即段骨探或服骨傈骨折,或兩者同時骨折合并膝關節完全脫位。
一、半月板損傷的分類
1.前脫位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ACL)、后交叉韌帶(PCL)同時斷裂最為常見,也有單獨ACL斷裂者。MCL、LCL也多為同時斷裂。此組既有合并脂部血管損傷,也有合并排總神經損傷者。
2.后脫位
除ACL、PCL同時斷裂仍占多數外,也有僅PCL斷裂者,而MCL及LCL,均斷裂者較少見。擯韌帶斷裂僅在此組中可以見到。合并服部血管及神經損傷者(主要是排總神經),在此組最為常見,約為半數。合并半月板損傷者也較其他組為多。
3.外脫位
主要特征為ACcL、PCL和MCL的斷裂,但未有合并血管損傷者,骸骨向外脫位往往同時存在。
4.內脫位
為數甚少,尚不足言規律。
5.后外旋轉脫位
ACL、PCL同時斷裂或ACL單獨斷裂約各占其半。神經及血管損傷也可見到。最具特色的是除一例外均發生股骨內熙突出關節囊及股內側肌,或髕旁支持帶,形成扣孔交鎖而無法閉臺復位。此即一旦脫位后,畸形固定,難以改變其特有位置的原因所在。
6.骨折脫位
組僅包括股骨或脛骨髁,或兩者同時骨折,合并股沮關節完全脫位者。至于腰骨隆突、胯骨頭撕脫骨折,或當脫位過程中,股骨燃、腹骨平臺邊緣受撞擊而發生的局限性骨折,或骨軟骨骨折均不屆此類。骨折脫位皆為高能量損傷。脫位以后向前居多,而合并損傷除交叉韌帶斷裂外,天顯著的規律性。
二、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并發癥
1.關節積液
可因操作粗暴、止血不徹底或術后下地負重活動太早引起。一般加強股四頭肌抗阻力等張收縮,避免伸屈膝活動,晚負重即可消退。如積液較多,可在嚴格無菌操作下抽出液體后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
2.關節積血
多見于外側半月板切除術中損傷膝外下動脈所致,或因膝部包扎過緊、靜脈回流受阻引起c未凝固的血可抽出,凝固的血塊要切開清除.結扎止血。
3.關節感染
一旦感染后果嚴重,其原因可為操作不當或體內有感染灶。處理的方法是早期在全身應用抗生累的同時,穿刺排膿,用含抗生素的溶液沖洗c晚期病人需切開排膿,沖洗干凈后用抗生京溶液沖洗,停止關節活動,待感染消退后再開始活動。
4.關節不穩和疼痛
多因股四頭肌萎縮引起c一般通過肌四頭肌鍛煉和物理療法可好轉。
5.神經疼痛
常見內側半月板手術時,損傷隱神經骸下支產生神經瘤引起,明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