髕骨是人體中最大的籽骨,也是膝關節的一個組成部分。切除髕骨后,在伸膝活動中可使股四頭肌力減少,因此,髕骨能起到保護膝關節、增強肌四頭肌肌力,伸直膝關節滑車作用。骨折后關節內大量積血,髕前皮下瘀血、腫脹,嚴重者皮膚可發生水皰。有移位的骨折,可觸及骨折線間隙。髕骨正側位 X 線可確診。對可疑髕骨縱行或邊緣骨折,須拍軸位片證實。
髕骨骨折通常按照骨折位置,骨折后的外形及移位的程度進行分類:
1.無移位的髕骨骨折
(1)無移位的橫形骨折。
(2)無移位的粉碎性骨折。
2.有移位的髕骨骨折
(1)髕骨中1/3橫形骨折。
(2)髕骨上或下極橫形骨折。
(3)有移位的粉碎性骨折。
(4)縱行骨折。
(5)骨軟骨骨折。
橫形骨折最為常見,約占所有髕骨骨折的50%~80%,大多發生于中1/3或下級;粉碎性骨折占30%~35%;縱行骨折及骨軟骨骨折最少見,占12%~17%,縱行骨折常因直接暴力作用于髕骨的一側關節面而引起,骨軟骨骨折通常發生于青少年,并且常在創傷性髕骨脫位或半脫位時合并發生。
根據臨床表現及X線所見,即可明確髕骨骨折的診斷,骨折診斷明確后,應判斷伸肌支持帶損傷的程度,以有利于選擇治療方法。如果骨折移位大于或等于5mm,則提示伸肌支持帶大部分已斷裂,如骨折移位小于5mm,并能主動完全伸直膝關節,則說明伸膝裝置未受明顯損傷;如不能完全伸直則提示同時有不同程度的損傷,進行膝關節穿刺抽血后注入局麻藥,有助于上述檢查的實施。
溫馨提示:髕骨骨折的發生年齡一般在20~50歲之間,男性多于女性,約為2∶1。髕骨骨折后常發生膝關節腫脹積血,髕前可見皮膚擦傷及皮下血腫,壓痛明顯,有移位的骨折可觸及骨折間隙,被動活動時膝關節劇痛,有時可感覺到骨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