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系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病毒屬正粘病毒科,直徑80-120nm,球形或絲狀,基因組為RNA病毒。流感病毒有三種類型:甲型(A型)流感病毒、乙型(B型)流感病毒和丙型(C型)流感病毒。
其中甲型最容易發生變異,可感染人和多種動物,為人類流感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大流行和中小流行。乙型流感病毒變異較少,可感染人類,引起爆發或小流行。丙型較穩定,可感染人類,多為散發病例,目前發現豬也可被感染。 流感病毒不耐熱,100℃1分鐘或56℃30分鐘滅活,對常用消毒劑敏感(1%甲醛、過氧乙酸、含氯消毒劑等) 對紫外線敏感,耐低溫和干燥,真空干燥或-20℃以下仍可存活。
甲型流感病毒最常見,可廣泛流行及人畜共患,例如1997年在香港肆虐的禽流感,以致政府須屠宰150萬只雞。甲型病毒可按結構再劃分,例如甲型H5N1毒株(香港禽流感病毒)、甲型H3N2(1995年在武漢發生)、甲型H1N1(1995年在德國發生)等。
病毒因不定時的基因突變而衍生新品種。甲型流感病毒變異是常見的自然現象,主要是H和N的變異。所謂H和N,是指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兩大類蛋白質。H是紅細胞凝集素(Hemagglutinin),其作用像一把鑰匙,幫助病毒打開宿主細胞的大門;N是神經氨酸苷酶(Neuraminidase),能夠破壞細胞的受體,使病毒在宿主體內自由傳播。根據H和N的形態,甲型流感病毒可由15種H型和9種N型進行排列組合,比如H1N1和H5N1等。
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無再分亞型。
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學
1、傳染源:流感患者及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發病后1~7天有傳染性,病初2~3天傳染性最強。豬、牛、馬等動物可能傳播流感。
2、傳播途徑:空氣飛沫傳播為主,流感病毒在空氣中大約存活半小時污染的日用品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三型流感之間、甲型流感不同亞型之間無交叉免疫,可反復發病
4、流行特征:
1)流行特點:突然發生,迅速蔓延,2~3周達高峰,發病率高,流行期短,大約6~8周,常沿交通線傳播。
2)一般規律;先城市后農村,先集體單位,后分散居民。
甲型流感:常引起爆發流行,甚至是世界大流行,約2~3年發生小流行1次,根據世界上已發生的4次大流行情況分析,一般10~15年發生一次大流行。
乙型流感 呈爆發或小流行,丙型以散發為主。
3)流行季節;四季均可發生,以冬春季為主。南方在夏秋季也可見到流感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