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傷寒主要通過污染的食物傳播。副傷寒桿菌感染后是否發病與細菌數量、毒力、機體免疫力等因素有關。如胃酸過低、重度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等也是造成副傷寒發病的因素。傷寒型分為急性胃腸炎型與膿毒血癥型。
一、發病機制
副傷寒桿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殺死則進入小腸,經腸黏膜侵入集合淋巴結、孤立淋巴濾泡及腸系膜淋巴結中繁殖,再經門靜脈或胸導管進入血流,形成第一次菌血癥。如機體免疫力弱,則細菌隨血流擴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結等組織大量繁殖,至潛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癥,開始出現發熱、皮疹及肝脾腫大等臨床表現。同時細菌可隨血液循環擴散至全身各器官及組織引起病變,如急性化膿性骨髓炎、腎膿腫、腦膜炎、急性膽囊炎、心包炎等。細菌可經膽道進入腸道隨糞便排出,或經腎臟隨尿液排出。
二、病理生理
副傷寒甲、乙的病理變化大致與傷寒相同。主要為全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炎性增生反應,此病變鏡檢的最顯著特征是以巨噬細胞為主的細胞浸潤,巨噬細胞內可見吞噬了的淋巴細胞、紅細胞、傷寒桿菌及壞死組織碎屑,稱為“傷寒細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變。若傷寒細胞聚積成團,則稱為“傷寒結節”。
主要病變部位在回腸下段的集合淋巴結和孤立淋巴濾泡。胃腸炎型患者的腸道病變顯著而廣泛,且多侵及結腸。副傷寒丙的腸道病變不明顯,腸壁可無潰瘍形成,但體內其他臟器常有局限性化膿病變,可見于關節、軟骨、胸膜和心包等處。
溫馨提示:甲型副傷寒是一種腸道傳染病,可通過生活用水、食物、蒼蠅、蟑螂接觸等傳播引起流行。癥狀:開始有全身不適,食欲不好,頭痛;發熱,5—6日內體溫可達40℃,持續不退;表情呆板,前胸和腹部上有紅色疹狀,肝脾腫大,有輕度壓痛;重時可有腸出血、腸穿孔、心肌炎等合并癥,有合并癥者死亡率高。血白細胞大多為3×109/L~4×109/L伴中性粒細胞減少和嗜酸粒細胞消失,后者隨病情的好轉逐漸回升。極期嗜酸粒細胞>2%絕對計數超過4×108/L者可基本除外傷寒。高熱時可有輕度蛋白尿。糞便隱血試驗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