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急性小腦性共濟失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專家介紹:小兒急性小腦性共濟失調多見于1-4歲小兒,偶見于10歲以上。約80%病例在共濟失調發生以前1-3周有前驅感染史,如發熱、呼吸道或消化道癥狀。約50%病例有發疹性病毒感染史。最常見的前驅病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其次是腸道病毒和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有的病例與腸道病毒、風疹DNA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感染有關。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應所引起的小腦損害是最常見的病因。此外,支原體及細菌性感染也可引起本癥。其他病因還有小腦腫瘤、藥物或重金屬中毒(如苯妥英鈉、鉛)、先天性代謝異常等。
本病起病急,多以軀干和四肢共濟失調開始,很快發展到癥狀的高峰,表現為站立不穩,步態蹣跚,易于跌倒。嚴重者不能站立,完全不能走路,甚至不能獨坐、不能豎頭。常伴構音障礙。半數病兒有明顯的水平眼震。部分病兒有眼球辨距不良及斜視眼陣攣。相對于遺傳性共濟失調來說,本病預后情況良好,大多數患者可以在3-4個月內痊愈;少數重癥患者可能持續較長時間或留有共濟失調后遺癥。
小兒急性小腦性共濟失調的病因和癥狀,以上已經做了具體的介紹,希望以上的內容會給患者的病情帶來幫助。專家提醒,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生活中一些不經意的小事,有可能會造成非常大的不良后果。大家能夠做好日常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