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目前還沒有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特效藥出現,許多患者只能依靠長年累月的吃藥來緩解疼痛,可是病情往往不如人意,治標不治本,反復發作,讓患者陷入到迷茫的困境當中,然而而中醫一般采用針灸、推拿、藥浴等方法調整患者臟腑氣血功能,增加人體抵抗力,還是比較有效的,讓患者重新看到了新的希望。
1、穴位注射療法
穴位的選擇和針灸取穴相同。可取肩髃;曲池;臀中、合谷、環跳、足三里等為主穴。根據不同部位的關節腫痛,再取配穴。如指關節腫痛可選用八邪;腕關節腫痛,選用陽溪、大陵;肘關節痛取曲澤;肩關節痛取肩髎,髖關節痛取風市;膝關節痛取膝眼;脊柱痛取華佗夾脊(華佗夾脊穴在第1胸椎棘突下至第5腰椎棘突下,每椎棘突下旁開5分處.計17對,共34穴)。哪幾個脊椎痛,就在哪幾個脊椎旁注射藥液。一般每次取2-8穴,隔日注射1次,10次為一療程,根據病情,可進行幾個療程。兩個療程之間,應該間歇1—2周,這樣療效會更好些。每個療程最好固定注射幾個穴位。
2、針灸療法
在中醫發展的過程中,針灸治療風濕性疾病,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我們國家最古老的醫書中就有針灸治痹的記載。一直到《內經》成書,才有關于關針灸治痹的具體方法。取穴處方及治療原則均已形成較為系統和完備的理論。針灸治療痹病是根據疾病的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針具、艾灸和現代的光、電、磁、藥物等刺激源對一定腦穴的刺激,通過經絡的傳輸傳導作用,激發經氣,調整臟腑氣血的功能,調動人體內在的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3、推拿療法
按摩的作用,首先是通經絡,暢氣血,而具有消癖、行滯、散腫、止痛的功效,并有增進局部營養、防止肌肉萎縮廢用、促進疤痕變軟和修復損傷的作用;其次,推拿療法還可調補氣血,固本復元。推拿療法即按摩療法,是采用按摩法刺激患者體表的一定部位,運動患者的肢體進行治病的一種療法。因此,本療法的適應范圍相對廣泛,既可外用于肌肉、筋骨、關節之損傷和痹、痞、癱、痙、痛、麻木諸證,又可內調臟腑、氣血、陰陽之虛實,進而治療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各種病證。
4、拔罐療法
(1)針罐法:主穴取大椎,游走性疼痛在上肢者配肩貞、肩髎、肩髃;在軀干者配命門、腎俞(雙);在下肢者配委中、承山。大椎穴只拔罐,不針刺。配穴針刺得氣后用閃火法,將針扣留在火罐內,留針、罐15—20分鐘。每周3次,10次為1療程。
(2)火罐法:腰下部位及上肢部關節炎取大椎、身柱、風門、心俞、膈俞,腰下部及下肢部關節炎取脾俞、三焦俞、大腸俞。先取大小適宜之火罐于主穴處拔4—6罐,然后依據患病部位的不同而選用穴位,每部位拔4—8罐不等。留罐時間為15—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兩周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5—6天。 (穴位位置見圖88)
(3)刺絡拔罐法:取病變關節附近穴位,常規消毒后,用皮膚針叩刺,然后進行拔罐,使拔后皮肉發生紅暈或出少量血液。留罐10—15分鐘。2—4天施術1次,5次為1療程。適用于急性風濕性關節炎。
5、拍打療法
每拍打3~5遍后,用食指或中指在病人的上肢肩髃、手三里、曲池、內關、合谷、列缺等穴位,背腰夾脊、腎俞、腰俞、腰陽關、命門、大腸俞(雙側)等穴位,下肢環跳、殷門、血海、委中、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昆侖等穴位,順序按壓,每穴按壓1--2分鐘。按完一遍后,再進行拍打。每次拍打以病人舒適、皮膚發紅為宜。
一般每次拍打40~60分鐘,每日1次,20日為1個療程,也可自行拍打,每日1---2次,每次60分鐘左右。再配合理療、熱敷等綜合治療,效果更好。
6、中藥浴
中藥水浴是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依據疾病治療的需要,選配一定的中藥制成水煎液,趁熱進行全身熏洗、沐浴,來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中藥水浴療法集藥物療法和水浴療法于一體,通過本身的機械刺激作用和溫熱作用以及藥物作用而發揮治療效應。主要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慢性腰腿痛(包括腰肌勞損、骨質增生、坐骨神經痛)等。
溫馨提示:中醫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較長的歷史,有一定的有效性,不良反應小,適合于風濕性關節炎需長期治療的特點。患者初次采取拔罐療法治療時,尤其是體弱、年老、或兒童患者,宜選擇小罐具,且拔的罐要少。同時選擇臥位,密切觀察病人的面色、神情,詢問病人的感覺,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意外情況。
【參考文獻:《中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