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這—疾病中的一個主要表現,以成人多見,且癥狀顯著。多發生在大關節,如膝、踝、肩、腕、肘、髖等關節。此時關節有明顯的紅、腫、熱、痛及觸痛。幾個關節常常同時發病,呈游走性,即原來侵及的關節癥狀消退后,其他關節又迅速地被波及,此起彼伏,反復發生。風濕性關節炎對患者的危害如此大,如何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很重要,很多患者選擇藥物治療,那么,常見的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有哪些呢?
1、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又稱一線藥物。
(1)水楊酸類:阿司匹林,成人每日3—5克,小兒減半,癥狀控制后劑量減半。撲炎痛(貝諾酯)1克,每日3次。本類藥副作用大,常見惡心、嘔吐、胃部不適。
(2)吲哚類:消炎痛(吲哚美辛)25毫克,每日3次,飯后服用,小兒慎用。
(3)丙酸類:布洛芬0.2克,每日3次,萘普生0.25克,每日2次。
(4)苯乙酸類:芬布芬0.3克,每日3次;雙氯滅痛0.25克,每日3次。
(5)噻嗪類:炎痛喜康20毫克,每日1次。
以上是部分非甾體類藥,常用可任選一種為宜。副作用均以胃腸道癥狀為主,可根據個體差異,選擇適合的一線藥物。
2、二線藥物:是改變病情的藥物。適合于經過一般藥物治療后不能控制病情者,或開始治療時已有骨侵蝕者,可任選一種。一般用藥3個月以上方能生效。
(1)金諾芬:用法:每次3毫克,每日2次,口服金諾芬比使用金諾芬注射劑安全,方便。需定期復查尿常規,腎功能。
(2)青霉胺:每日0.25克,每月增加日服量0.25克,直至每日0.5克。如3個月后仍無效,可增加至每日0.75~1克,維持量每日0.125~0.25克。副作用有皮疹、蛋白尿、肝損害、骨髓抑制、重癥肌無力等。
(3)雷公藤:雷公藤多苷片每日90毫克,分3次服。副作用有皮疹、口腔潰瘍、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閉經、精子減少等。
(4)氯喹:每日每千克體重4毫克,羥基氯喹每日每千克體重6毫克。以上劑量可避免并發視網膜病。副作用有骨髓抑制、心肌損害、視網膜病變。一線、二線藥物不宜并用,有較重的心、肝、腎疾病者及孕婦應禁用。
3、三線藥物:免疫抑制劑。凡對一、二線藥物治療無效或有嚴重反應者可用此線藥物。
(1)硫唑嘌呤:每日每千克體重1.5—2.0毫克,口服。
(2)環磷酰胺:100~200毫克,隔日靜注1次。病情穩定后改為100~200毫克,每周1次。
上述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均為骨髓抑制、肝腎損害、皮疹等。
4、四線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
使用指征:凡對正規治療無效的病例,激素可與二線或三線藥合用,伴有嚴重眼并發癥(虹膜睫狀體炎),有嚴重關節外病變,如心包炎、胸膜炎、血管炎。使用原則為小劑量、短期限、及早減量以至停用。
溫馨提示:不少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只依賴于某種藥物治療,常常過多地休息而忽視關節功能鍛煉,因而加重了關節的僵硬和畸形,喪失了生活自理或勞動能力。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采取綜合治療的方法,當患者血沉低于50毫米/小時,體溫在正常范圍,急性活動期關節炎癥消退,無論關節疼痛程度如何,均應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必要的體質與關節功能鍛煉,主動鍛煉與被動鍛煉相結合,以主動鍛煉為主,并且要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參考文獻:《風濕性關節炎食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自我療法》《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