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腸科分類
肛腸疾病是指發生于肛門直腸部位的疾病及部分結腸疾病,目前醫學記載達七十余種,其中發生在肛門直腸腸段最多,如痔瘡、肛裂、肛痿、肛周膿腫、肛乳頭瘤、肛隱窩炎、肛門狹窄、肛門失禁、肛門濕疣、肛門濕疹、肛門瘙癢癥、肛門周圍神經性皮炎、肛門接觸性皮炎、肛門癬、肛門閉鎖、肛管炎、恥骨直腸肌綜合癥、骶尾部畸胎瘤、肛管癌、肛管皮膚缺損、直腸尿道痿、蟯蟲病、直腸癌、直腸類癌、直腸息肉、脫肛、直腸前突、直腸炎(潰瘍性、放射性、淋菌性、非淋菌性、非特異性等)、克隆氏病、直腸陰道痿、直腸內套疊、糞嵌塞、肛門直腸神經官能癥、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癥等四十余種。
2肛腸科介紹編輯本段
肛腸科介紹
肛腸科是專業研究治療便秘、肛裂、肛瘺、肛門膿腫、肛門狹窄、肛乳頭肥大、肛周濕疹、混合痔、內痔、外痔得為主的科室,其研究疾病范圍主要在消化未端的器官所發生的疾病,在肛門口至直腸8-12ml之間。肛腸專科一般匯聚國內外強大的科研實力和豐富的專家資源為依托,整合利用國際、國內肛腸疾病防治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全國中醫藥行業的有效資源,在技術、學術、信息等方面居國際領先水平,是肛腸疾病防治的權威機構。
3肛腸科疾病的危害編輯本段
肛腸科疾病的危害
目前肛腸疾病患者基數很大,但很多人都不太重視,他們錯誤地認為肛腸不及五臟六腑的病痛那么可怕。
就是這種導向,讓很多人失去了預防與治療機會。那么,肛腸疾病對人體有哪些危害呢?
一、導致貧血
以便血為主要癥狀的痔瘡患者,往往出現貧血。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隨著患者失血量的增加,會出現面色蒼白、乏力、頭暈、虛弱,久坐久蹲后突然站立,可導致虛脫或暈厥。
二、導致皮膚濕疹
由于痔塊脫出及括約肌松弛,黏液流出肛外刺激皮膚,而導致皮膚瘙癢和肛門濕疹。
三、導致直腸惡化
痔瘡若不能及時治療,病灶不斷加重,使病灶區域的細胞發生病變,導致直腸病變的產生。
四、婦女痔瘡患者會引發婦科炎癥
如果痔瘡出血或發炎往往會導致病菌大量繁殖,引發各種陰道炎、尿道炎、膀胱炎、附件炎等泌尿婦科炎癥。
五、降低生活質量
如果痔瘡出血或發炎往往會導致病菌大量繁殖,引發男性炎癥,加之疼痛及不舒適感,從而影響生活質量。
4肛腸科藥物與肛腸疾病的關系編輯本段
肛腸科藥物與肛腸疾病的關系
(1)藥物和便秘有關
有文獻為證,很多用來緩解便秘的藥物,是引起老年人難治性便秘和結腸黑變病的誘因。某些抗生素、精神神經類藥物等多有引起便秘的副作用。瀉劑使用過量和某些藥物的副作會引起腹瀉。便秘和腹瀉時很多肛腸疾病的誘發或加重因素。
(2)藥物可造成腸道微環境失常
因手術、感染等應用抗生素時間長、抗生素選擇不當,輕則引起胃腸功能失調,嚴重時會引起菌群失調(抗菌素相關性腹瀉),不適當的應用廣譜抗菌素還會引起霉菌性腸炎。激素、免疫抑制劑、某些抗腫瘤藥物等都會引起腸道微環境失調,引起或誘發肛腸疾病。
5肛腸科疾病預防編輯本段
肛腸科疾病預防
1.少食高纖維食物
如土豆、面食、豆類以及卷心菜、花菜、洋蔥等蔬菜 ,它們都很容易在腸胃內部制造氣體 ,從而導致腹脹的出現。
2.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
炒豆子、硬煎餅等硬性食物都不容易消化 ,因此在腸胃里滯留的時間會比較長 ,產生較多氣體而引發腹脹。
3.改變狼吞虎咽的習慣
進食太快或邊走邊吃等不良習慣 ,會很容易吞進不少空氣 ;此外 ,常用吸管喝飲料也會使大量空氣潛入胃部 ,引起腹脹。
4.克服不良情緒
焦躁、憂慮、悲傷、沮喪、抑郁等不良情緒也可能會使消化功能減弱 ,或刺激胃部造成過多的胃酸 ,其結果也會使胃內氣體過多 ,造成腹脹加劇。
5.注意鍛煉身體
每天應該堅持 1小時左右的適量運動 ,不僅有助于克服不良情緒 ,而且可以幫助消化系統維持正常的功能。
6.適度補充纖維食物
高纖維食物并非只會導致腹脹 ,有時恰恰相反 ,在攝入高脂肪食物后 ,有時反而會有減輕腹脹的功效。原因在于 ,高脂肪食物難以被消化、吸收 ,因而在腸胃里逗留時間往往比較長 ,而一旦有纖維加入 ,受阻塞的消化系統很可能迅速得以疏通。
6肛腸科疾病的誤區編輯本段
肛腸科疾病的誤區
肛腸疾病的誤區有哪些?在我國肛腸病的發病率為80-95%。肛腸疾病初時癥狀不明顯,不被人們重視,往往發展到便血、肛周膿腫、瘺管形成、直腸癌時期患者才來就醫,此時患者痛苦大、多花錢還失去了治療機會。專家指出,了解肛腸疾病的誤區,把握治療時機,提高保健意識是根本。
誤區一
肛門痛就是肛裂
肛門痛、大便痛是肛裂的明顯癥狀,但并不意味著痛了就是肛裂。痔瘡中的外痔,以及肛門腫都會引起大便痛,稍有不同的是,肛門膿腫多為嵌頓性疼痛。肛裂還會同時伴有痔瘡,出現肛裂與痔瘡的綜合癥狀,對于這種肛裂,要進行手術治療。
誤區二
便出血就是痔
痔瘡是人類特有又高發的肛腸疾病,60%-70%的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痔瘡,俗語中的“十人九痔”就是這個意思。正因為痔瘡的發病率高,加上多數伴隨著大便出血,一些人就誤認為大便出血就是痔。其實,除痔瘡外,還有很多疾病可以引起便血。像肛裂、結腸炎、腸息肉、腸癌等疾病都會伴有不同類型的便血。因此,一旦發現自己有大便出血的現象,應引起足夠重視,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治。但也不必過度緊張,惶惶不可終日。
痔瘡有三個最典型的癥狀,就是便血、痔脫出、肛門腫痛,這三個癥狀應結合在一起辯證地判斷。僅就便血而言,痔瘡有著自己的特點,其出血方式一般為滴血,血液顏色為鮮紅色,多在便前出血。如果是在便后出血,血液顏色發暗,則有可能是腸息肉、腸潰瘍等病癥,特別要注意的是,便后血為黑色、呈膠凍狀并有惡臭味時,多半是腸癌,必須立刻到醫院進行診治。
誤區三
去藥店買些藥就可以治痔瘡
目前市場上有一些治療痔瘡的藥物,主要分為貼片和栓劑兩種。貼片是通過中醫經絡原理治療痔瘡,栓劑是直接接觸患部,效果更直接。但不管是貼片還是栓劑,治療痔瘡的基礎是對癥治療。如果不能對癥治療,再好的藥也是白用。因此,患上痔瘡后必須到醫院由醫生診斷,然后進行對癥治療。
專家提醒
因為這些誤區的存在,所以,很多的人都會小病養成大病,最后追悔莫及,所以專家提示,注意肛腸疾病的治療。
7肛腸科疾病范圍編輯本段
肛腸科疾病范圍
肛腸疾病是指發生于 肛門直腸部位的疾病及部分 結腸疾病,目前醫學記載達七十余種,其中發生在肛門直腸腸段最多,如 痔瘡、 肛裂、 肛痿、 肛周膿腫、 肛乳頭瘤、 肛隱窩炎、肛門狹窄、肛門失禁、肛門濕疣、肛門濕疹、肛門瘙癢癥、肛門周圍神經性皮炎、 肛門接觸性皮炎、肛門癬、肛門閉鎖、肛管炎、恥骨直腸肌綜合癥、 骶尾部畸胎瘤、肛管癌、肛管皮膚缺損、直腸尿道痿、蟯蟲病、直腸癌、直腸類癌、直腸息肉、脫肛、直腸前突、直腸炎(潰瘍性、放射性、淋菌性、非淋菌性、非特異性等)、 克隆氏病、直腸陰道痿、直腸內套疊、糞嵌塞、 肛門直腸神經官能癥、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癥等四十余種。
8肛腸科檢查常用體位編輯本段
肛腸科檢查常用體位
肛腸外科檢查常用的體位有以下幾種
檢查常用體位
(1)側臥位
通常采用左側臥位,有時因患者身體的原因或診治的需要,亦可采用右側臥位。正確的側臥位姿式是臀部靠近床邊,上側的髖膝各屈曲90度,下側髖膝屈曲成45度。此體位適用肛門直腸小手術或病重、年老體弱患者的檢查;
(2)膝胸位
患者雙膝屈起,跪伏床上,肘關節緊貼床鋪,胸部盡可能下壓,臀部抬高。這是目前最常用的檢查體位,但不能持久,病重或老年體弱者不宜采用;
(3)蹲位
患者下蹲作深呼吸,用力增加腹壓,作排便狀,適用檢查直腸脫垂、直腸息肉、痔脫出和直腸腫瘤位置稍高的患者。
9肛腸科病因病理編輯本段
肛腸科病因病理
長期大便秘結的病人,因糞塊干而硬,便時用力過錳,排出時裂傷肛管皮膚,反復損傷使裂傷深及全層皮膚。肛管后正中部皮膚較固定,直腸末端位置由后方向前彎曲,因此肛門后方承受的壓力較大,是肛裂的常見部位。粗暴的檢查亦可造成肛裂。肛裂多為單發的縱形、橢園形潰瘍,反復損傷、感染,使基底較硬,肉芽灰白,裂下端皮膚因炎癥、淺靜脈及淋巴回流受阻,發生水腫,形成結締組織性外痔,稱“前哨痔”。肛裂上端肛乳頭因炎癥和纖維變,成肥大乳頭。
(一)解剖因素
肛管外括約肌淺部在肛門后方形成肛尾韌帶,較堅硬,伸縮性差,且肛門后方承受壓力較大,故后正中處易受損傷。
(二)外傷
慢性便秘患者,由于大便干硬,排糞時用力過猛,易損傷肛管皮膚,反復損傷使裂傷深及全層皮膚,形成慢性感染性潰瘍。有人報告,便秘致肛裂占14%~24%,但是便秘也可能是肛裂的后果,由于病人懼怕排便所致。此外,產后也可致肛裂,約占3%~9%。
(三)感染
齒線附近的慢性炎癥,如后正中處的肛竇炎,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膿腫、破潰而成為慢性潰瘍。
急性肛裂發病時期較短,色紅、底淺、裂口新鮮、整齊、無瘢痕形成。慢性肛裂病程較長,反復發作,底深不整齊,上端常有肥大乳頭,下端常有前哨痔,一般稱為肛裂“三聯征”。前哨痔是因淋巴瘀積于皮下所致,似外痔,由于在檢查時因先看到此痔而后看到裂口,對診斷有幫助,故稱為前哨痔或裂痔。在晚期還可并發肛周膿腫及皮下肛瘺。
梅毒引起肛裂的癥狀體現
肛腸醫院專家指出梅毒引起的肛裂,初起為肛門部發癢,刺痛,抓破脫痂后可生成潰瘍,裂口一般不痛,常常有少量分泌物粘于潰瘍面。裂口繼發感染或潰瘍累及括約肌,即感疼痛。 潰瘍常發生在肛門的兩側,呈梭形,邊突起、色紅,底淡白色,常伴有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康氏反應呈陽性。
10肛腸科肛裂臨床表現編輯本段
肛腸科肛裂臨床表現
肛裂的臨床癥狀表現為疼痛和出血。其痛很有特點,即先于排便時突發刀割樣疼痛(由于糞便劃破肛管皮膚所致),然后短暫緩解,繼而出現長時間肛痛(由于肛門括約肌受刺激后產生痙攣所致)。臨床常見患者因怕痛畏懼排便,出現“怕痛----忍便----便干----更痛”的惡性循環現象。肛裂引起的出血也因撕裂血管的程度或多或少,常見因肛裂長期或大量出血而至貧血的病例。
肛裂早期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會出現肛管潰瘍(裂口纖維化,又稱陳舊性肛裂)、肛乳頭肥大(息肉樣瘤)、哨兵痔(皮贅增生)等三種病癥,繼續發展還可出現肛竇炎(肛門慢性炎癥)和肛瘺(肛門化膿性炎癥),與前三癥合稱“肛裂五特征”。也有因長期慢性炎性刺激成肛管癌的可能。
典型癥狀是疼痛、便秘、出血。排便時干硬糞便直接擠擦潰瘍面和撐開裂口,造成劇烈疼痛,糞便排出后疼痛短暫緩解,經數分鐘后由于括約肌反射性痙攣,引起較長時間的強烈疼痛,有的需用止痛劑方可緩解。因此肛裂患者恐懼排便,使便秘更加重,形成惡性循環。創面裂開可有少量出血,在糞便表面或便后滴血。檢查時用雙手拇指輕輕分開肛門口,即見潰瘍面,新發生的肛裂邊緣整齊、軟、潰瘍底淺,無疤痕組織,色紅、易出血。慢性肛裂深而硬,灰白色,不易出血。裂口下方為“前哨痔”。肛指和肛鏡檢查會引起病人劇烈疼痛,不宜進行。
肛裂多數伴有哨兵痔,特色是ⅲ期肛裂,都伴有外痔,同時伴有內痔;而痔瘡可單有內痔、外痔以及合成痔其二者發揮,在ⅲ期肛裂時,肛門概貌發揮多同樣
肛裂和痔瘡的差別點
①肛裂以疼痛為主,痔瘡以出血為主,只有外痔發炎腫脹時,痔瘡才會劇痛;
?、诟亓丫筛毓芷つw裂開,而痔瘡則無,在肛門指診時,即可準確,肛裂者多不可行肛門指診,或者窺器檢查;
③肛裂多伴有肛乳頭肥大、肛乳頭瘤,而痔瘡則不伴有肛乳頭肥大或乳頭瘤;
④肛裂者,肛門概貌只見局促,而痔瘡患者則多見內痔脫出、外翻。
11肛腸科肛裂患者對內褲的要求編輯本段
肛腸科肛裂患者對內褲的要求
肛裂是齒線以下肛管皮膚破裂形成棱形裂口或潰瘍。是一種常見的肛管疾病,肛裂常發于肛門后、前正中,以肛門后部居多,兩側的較少。初起僅在肛管皮膚上有一小裂口,有時可裂到皮下組織或直至括約肌淺層,裂口呈線形或棱形,如將肛門張開,裂口的創面即成圓形 形成肛裂的原因很多,比如解剖學因素、外傷因素 感染因素 內括約肌痙攣因素 肛門狹小因素 所以說對于肛裂的治療原則是首先要預防防止大便的干結,以免再次劃傷肛管皮膚,另外要促進炎癥的吸收防止感染 ,其次要促進傷口的愈合從而達到治療肛裂的目的。
那么預防要做到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且多食蔬菜,以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忌煙酒辛辣
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及粗纖維食物 保持肛門處衛生、便后應及時清洗肛門,勤洗澡,勤更換內褲,可有效地防止感染,另外肛裂患者對內褲的選擇也是比較重要的,因為本身痔瘡患者內褲不能過緊的,過緊的內褲一方面影響肛周局部的血液循環延緩傷口的愈合,另一方面會增加細菌的繁殖從而加重病情,所以專家建議大家使用一些寬松點,舒適點,有治療功效的功能性內褲如:消痔帶,痔瘡內褲等可以很好很方便的治療肛裂
消痔帶根據中醫經絡理論利用高科技釹鐵硼生物磁場作用于人體的關元、氣海、會陰、長強等穴位,使生物磁場持續釋放生物能量,作用于身體相關穴位,打通痔處血液循環、消除氣血於滯、打通受阻經絡,消除炎癥及腫痛,促使病變部位淤積、凝固或半凝固的血液稀釋,使痔瘡靜脈血液恢復正常循環流動,從而促使肛裂炎癥的吸收和傷口的愈合,同時還可調節腸胃功能,減少便秘腹瀉,消痔帶還可通調任督二脈、提下陷之中氣、固本培元、加速炎癥滲出物的吸收,加快致痛化學物質的排出,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12肛腸科肛裂治療及預防編輯本段
肛腸科肛裂治療及預防
新鮮肛裂,經非手術治療[1] 可達愈合,如局部熱水坐浴,便后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可促使肛門括約肌松弛;潰瘍面涂抹消炎止痛軟膏(含地卡因、黃連素、滅滴靈等),促使潰瘍愈合;口服緩瀉劑,使大便松軟、潤滑;疼痛劇烈者可用普魯卡因局部封閉或保留灌腸,使括約肌松弛。
陳舊性肛裂 經上述治療無效,可采用手術切除、包括潰瘍連同皮贅(前哨痔)一并切除,還可切斷部分外括約肌纖維,可減少術后括約肌痙攣,有利愈合,創面不予縫合,術后保持排便通暢,熱水坐浴和傷口換藥,直至完全愈合。近年來采用液氮冷凍肛裂切除術,獲得滿意療效,術后痛苦小,創面不出血,不發生肛門失禁等優點。
對肛裂應提倡早期防治。有人一生不患肛裂[2] ,其經驗在于保持大便軟化,有按時排便的規律,無久蹲強努的不良習慣。這是預防肛裂的根本辦法。早期初發肛裂完全可以經保守治療而愈。比如利用粗纖維飲食或潤腸藥物將大便調理軟化,配合外用藥如2%生皮硝水或痔科浴液熱浴,黃連膏、九華膏等外涂,若同時請??漆t生幫助上引流藥條,則康復更快,一般一周就能治愈。
可以多做提肛門運動,這樣可以讓肛門部位的血液得到很好的循環,能更好的讓身體的血液進行暢通流暢,防止疾病的出現。
對慢性反復發作的肛裂宜行手法或中醫的手術治療。手法治療即擴肛,可使陳舊性肛裂痊愈。中醫的手術分為結扎、掛線、側切等,由醫生根據病情選擇,可根治“肛裂五特征?!?/p>
13肛腸科中醫治療肛裂編輯本段
肛腸科中醫治療肛裂
中醫對肛裂的治療,不僅在手術技術方面有許多獨創,而且在藥物治療方面有非常豐富的醫療經驗。
(1)燥火便結
一般癥見大便堅硬燥結,排糞時肛門劇烈疼痛,便后略有緩解,爾后可持續疼痛數小時,甚則整日疼痛不減,便時鮮血隨之而下,多呈點滴狀。常因大便燥結痛苦,而不敢正常進食,伴有心煩意亂,口苦咽舌苔黃燥,脈數。
證屬
燥火郁結,結于腸道。
治法
宜清熱瀉火,潤腸通便。
方用
梔子金花丸,或以此方加減使用。外用祛毒湯熏洗,敷生肌玉紅膏于傷口。
(2)濕熱蘊結
便時腹痛不適,排便不爽,肛門墜脹,時有粘液鮮血,或可帶有膿血,苔黃厚膩。
證屬
濕熱下注,蘊結于肛。
治法
清化濕熱,潤腸通便。
方用
黃連湯加減內服。
外用四黃膏敷肛裂處。或回肛散
(3)血虛腸燥
便時肛門疼痛,流血,大便秘結,皮膚干澀,口干舌[4] 燥,心煩失眠,午后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屬
血虛腸燥,結而化火。
治法
涼血養血,潤燥通便。
方用
麻仁潤腸丸,或用濟川煎即可。
14肛腸科肛裂護理編輯本段
肛腸科肛裂護理
肛裂病人對解便往往有特殊的恐懼感,因為怕解便出血,有意忍著,致使大便燥結,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家庭護理時,要耐心說服,使其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且多食蔬菜,以保持大便通暢。
便秘者可給緩瀉藥,如石蠟油20-40毫升,每晚一次。但禁用劇瀉劑。
熱水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保持局部清潔,方法是在較深的盆具內盛40℃的溫開水或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讓病人坐入盆內約15-20分鐘。亦可試行封閉療法,或用10%-20%硝酸銀涂抹潰瘍面,然后用等滲鹽水洗去,外涂消炎止痛油膏或栓劑。
對經久不愈,或采用上述方法無任何效果者,應勸其接受肛裂切除等手術治療。
15肛腸科肛瘺危害編輯本段
肛腸科肛瘺危害
1. 感染流膿
肛瘺最主要的一個癥狀就是感染后流膿,甚至流出糞水,不但污染內衣褲,還會刺激肛周皮膚,引起明顯的肛門瘙癢癥狀,使患者苦不堪言,同時還會產生異味,使患者在公共場合時產生很多尷尬。
2. 瘺管增加
肛瘺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反復發作,那瘺管就會不斷增多,甚至在肛門括約肌間隙內也形成瘺管,演變成復雜性、難治性的肛瘺,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甚至會影響到患者肛門的正常生理功能。
3. 肛門失禁
肛瘺長期不治任由它發展,會對肛門括約肌造成嚴重的、不可恢復的損傷,使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肛門失禁,給患者帶來一輩子的痛苦。
16肛腸科肛瘺分類編輯本段
肛腸科肛瘺分類
一、根據瘺口和瘺道的位置、深淺、高低以及數目,其分類有
1、外瘺和內瘺
外瘺至少有內外二個瘺口,一個在肛門周圍皮膚上,多數距肛門2~3厘米,稱為外口,另一個在腸腔內,多數在齒線處肛竇內,稱為內口,少數內口在中齒線上方,直腸壁上。內瘺的內口與外瘺相同,并無傷口,臨床所見90%為外瘺。
2、低位瘺和高位瘺
瘺道位于肛管直腸環平面以下者為低位瘺,在此平面以上為高位瘺[2] 。后者對治療方法的選擇有關。
3、單純性肛瘺和復雜性肛瘺
前者只有一個瘺管,后者[3] 可有多個瘺口和瘺管。
肛瘺解剖分型
二、從臨床治療角度以肛瘺和括約肌的關系較重要,可分為
1、括約肌間型——最常見一種,內口位于齒線,瘺管在內外括約肌間行走,外口在肛門周圍皮膚;
2、經括約肌型——瘺管經外括約肌及坐骨肛管間隙而在肛周圍皮膚上穿出;
3、括約肌上型——不常見。瘺管同上穿破肛提肌而在肛門周圍遠處皮膚上穿出;
4、括約肌外型——少見,內口在齒線上直腸壁,外口在肛周遠處皮膚上,瘺管在內外括約肌外,經肛提肌而下。
17肛腸科肛瘺輔助檢查
肛腸科肛瘺輔助檢查
1、直腸指診 在內口外有輕度壓痛,少數可捫到硬結。
2、亞甲藍染色法 將白濕紗布塞入肛管及直腸下端,通過外口向瘺管內注入亞甲藍1~2ml,然后取出肛管內紗布,根據紗布上有無亞甲藍染色及染色部位來明確瘺管的存在及內口部位。
3、探針檢查 用探針通過外口插入管道,以明確瘺管的位置及內口所在。此法一般在手術時麻醉下進行,如操作不當或不熟悉此法可能造成假道形成。
4、瘺管造影 自外口注入30%~40%碘油,X 線攝片可觀察瘺管分布,多用于高位復雜性肛瘺及蹄鐵形肛瘺的診斷(圖6)。Yang(1993)檢查臨床疑有肛管直腸膿腫或瘺管17 例,6 例臨床上疑有膿腫,肛管超聲AUS 檢查也有膿腫表現;另外82%(9/11)AUS 查出有瘺管,而臨床常規檢查未能發現。
5、肛管超聲 對括約肌間瘺有時有確診價值,但無法確診括約肌外瘺及經括約肌瘺。
6、 MRI 檢查 Lunniss 報道了35 例此法檢查結果,與手術結果一致率分別為:原發性肛瘺(85.7%),繼發瘺和膿腫(91.4%),蹄形瘺(64.3%),瘺內口80%。從而認為MRI 檢查時確診肛瘺位置有極高的準確性。臨床正確使用MRI 不僅可以提高手術成功率,而且可監測復雜性肛瘺是否完全愈合。
18肛腸科肛瘺治療方案編輯本段
肛腸科肛瘺治療方案
肛瘺一旦形成,一般無自愈可能,手術治療便是惟一的治愈性手段。但近年來有人采用人工材料填充瘺管的辦法治療肛瘺,認為療效較好而不須手術治療。手術的原則是將瘺管切開或切除,使其成為開放的創面而達到逐漸愈合的目的。治療中應強調弄清內口的部位及與外括約肌深部的關系,以避免損傷括約肌而致肛門失禁。常用的手術方式有以下幾種。
1、瘺管切開術:適用于單純性低位肛瘺,手術時用探針查清瘺管全程,循探針瘺管全部切開,刮去瘺管內肉芽組織,使創面呈V 形。創面內填塞油紗布,2~3 天后每天用1∶5000 PP 粉或熱水坐浴,創面清潔。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要注意保證切開創面的肉芽組織由基底部向淺表生長,最后全部愈合,因此經常性觀察創面和換藥就顯得很重要。術后2~3 天局部使用生肌膏或生長激素制劑換藥可加速創面的愈合。
2、掛線療法 適用于高位單純性或復雜性肛瘺。此法可避免括約肌一次切開斷裂收縮致術后肛門失禁,臨床上應用廣泛,操作簡便,可在門診施行。其缺點是術后復發率較高,這主要與術者探查分支及內口部位不徹底有關。高位復雜性肛瘺可經多次掛線使其變為單純性肛瘺。 手術方法:麻醉下先用探針從外口插入,順瘺管經內口穿出,在內口端探針上縛一橡皮筋,然后將橡皮筋從內口經瘺管在外口引出。切開內外口之間的皮膚,拉緊橡皮筋予以結扎。術后3~5 天可再緊線一次。一般在術后2 周內橡皮筋脫落,留下敞開創面逐漸愈合,如2 周后橡皮筋不脫落,此時可用剪刀將橡皮筋縛扎的組織剪斷。
3、肛瘺切除術 一般適用于低位單純性肛瘺,但近年來有許多學者將此法應用于高位肛瘺及復雜性肛瘺。方法為一次性將全部瘺管切除,創面為健康的正常組織,并呈內小外大狀態。較淺表的創面可作全層縫合,5 天后拆線,多可一期愈合,較深的創面宜敞開。高位肛瘺作切除術時,宜分出外括約肌深部,需切斷者應注意將其縫合重建
1肛腸科分類編輯本段
肛腸科分類
肛腸疾病是指發生于肛門直腸部位的疾病及部分結腸疾病,目前醫學記載達七十余種,其中發生在肛門直腸腸段最多,如痔瘡、肛裂、肛痿、肛周膿腫、肛乳頭瘤、肛隱窩炎、肛門狹窄、肛門失禁、肛門濕疣、肛門濕疹、肛門瘙癢癥、肛門周圍神經性皮炎、肛門接觸性皮炎、肛門癬、肛門閉鎖、肛管炎、恥骨直腸肌綜合癥、骶尾部畸胎瘤、肛管癌、肛管皮膚缺損、直腸尿道痿、蟯蟲病、直腸癌、直腸類癌、直腸息肉、脫肛、直腸前突、直腸炎(潰瘍性、放射性、淋菌性、非淋菌性、非特異性等)、克隆氏病、直腸陰道痿、直腸內套疊、糞嵌塞、肛門直腸神經官能癥、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癥等四十余種。
2肛腸科介紹編輯本段
肛腸科介紹
肛腸科是專業研究治療便秘、肛裂、肛瘺、肛門膿腫、肛門狹窄、肛乳頭肥大、肛周濕疹、混合痔、內痔、外痔得為主的科室,其研究疾病范圍主要在消化未端的器官所發生的疾病,在肛門口至直腸8-12ml之間。肛腸專科一般匯聚國內外強大的科研實力和豐富的專家資源為依托,整合利用國際、國內肛腸疾病防治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全國中醫藥行業的有效資源,在技術、學術、信息等方面居國際領先水平,是肛腸疾病防治的權威機構。
3肛腸科疾病的危害編輯本段
肛腸科疾病的危害
目前肛腸疾病患者基數很大,但很多人都不太重視,他們錯誤地認為肛腸不及五臟六腑的病痛那么可怕。
就是這種導向,讓很多人失去了預防與治療機會。那么,肛腸疾病對人體有哪些危害呢?
一、導致貧血
以便血為主要癥狀的痔瘡患者,往往出現貧血。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隨著患者失血量的增加,會出現面色蒼白、乏力、頭暈、虛弱,久坐久蹲后突然站立,可導致虛脫或暈厥。
二、導致皮膚濕疹
由于痔塊脫出及括約肌松弛,黏液流出肛外刺激皮膚,而導致皮膚瘙癢和肛門濕疹。
三、導致直腸惡化
痔瘡若不能及時治療,病灶不斷加重,使病灶區域的細胞發生病變,導致直腸病變的產生。
四、婦女痔瘡患者會引發婦科炎癥
如果痔瘡出血或發炎往往會導致病菌大量繁殖,引發各種陰道炎、尿道炎、膀胱炎、附件炎等泌尿婦科炎癥。
五、降低生活質量
如果痔瘡出血或發炎往往會導致病菌大量繁殖,引發男性炎癥,加之疼痛及不舒適感,從而影響生活質量。
4肛腸科藥物與肛腸疾病的關系編輯本段
肛腸科藥物與肛腸疾病的關系
(1)藥物和便秘有關
有文獻為證,很多用來緩解便秘的藥物,是引起老年人難治性便秘和結腸黑變病的誘因。某些抗生素、精神神經類藥物等多有引起便秘的副作用。瀉劑使用過量和某些藥物的副作會引起腹瀉。便秘和腹瀉時很多肛腸疾病的誘發或加重因素。
(2)藥物可造成腸道微環境失常
因手術、感染等應用抗生素時間長、抗生素選擇不當,輕則引起胃腸功能失調,嚴重時會引起菌群失調(抗菌素相關性腹瀉),不適當的應用廣譜抗菌素還會引起霉菌性腸炎。激素、免疫抑制劑、某些抗腫瘤藥物等都會引起腸道微環境失調,引起或誘發肛腸疾病。
5肛腸科疾病預防編輯本段
肛腸科疾病預防
1.少食高纖維食物
如土豆、面食、豆類以及卷心菜、花菜、洋蔥等蔬菜 ,它們都很容易在腸胃內部制造氣體 ,從而導致腹脹的出現。
2.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
炒豆子、硬煎餅等硬性食物都不容易消化 ,因此在腸胃里滯留的時間會比較長 ,產生較多氣體而引發腹脹。
3.改變狼吞虎咽的習慣
進食太快或邊走邊吃等不良習慣 ,會很容易吞進不少空氣 ;此外 ,常用吸管喝飲料也會使大量空氣潛入胃部 ,引起腹脹。
4.克服不良情緒
焦躁、憂慮、悲傷、沮喪、抑郁等不良情緒也可能會使消化功能減弱 ,或刺激胃部造成過多的胃酸 ,其結果也會使胃內氣體過多 ,造成腹脹加劇。
5.注意鍛煉身體
每天應該堅持 1小時左右的適量運動 ,不僅有助于克服不良情緒 ,而且可以幫助消化系統維持正常的功能。
6.適度補充纖維食物
高纖維食物并非只會導致腹脹 ,有時恰恰相反 ,在攝入高脂肪食物后 ,有時反而會有減輕腹脹的功效。原因在于 ,高脂肪食物難以被消化、吸收 ,因而在腸胃里逗留時間往往比較長 ,而一旦有纖維加入 ,受阻塞的消化系統很可能迅速得以疏通。
6肛腸科疾病的誤區
肛腸科疾病的誤區
肛腸疾病的誤區有哪些?在我國肛腸病的發病率為80-95%。肛腸疾病初時癥狀不明顯,不被人們重視,往往發展到便血、肛周膿腫、瘺管形成、直腸癌時期患者才來就醫,此時患者痛苦大、多花錢還失去了治療機會。專家指出,了解肛腸疾病的誤區,把握治療時機,提高保健意識是根本。
誤區一
門痛就是肛裂
肛門痛、大便痛是肛裂的明顯癥狀,但并不意味著痛了就是肛裂。痔瘡中的外痔,以及肛門腫都會引起大便痛,稍有不同的是,肛門膿腫多為嵌頓性疼痛。肛裂還會同時伴有痔瘡,出現肛裂與痔瘡的綜合癥狀,對于這種肛裂,要進行手術治療。
誤區二
大便出血就是痔
痔瘡是人類特有又高發的肛腸疾病,60%-70%的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痔瘡,俗語中的“十人九痔”就是這個意思。正因為痔瘡的發病率高,加上多數伴隨著大便出血,一些人就誤認為大便出血就是痔。其實,除痔瘡外,還有很多疾病可以引起便血。像肛裂、結腸炎、腸息肉、腸癌等疾病都會伴有不同類型的便血。因此,一旦發現自己有大便出血的現象,應引起足夠重視,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治。但也不必過度緊張,惶惶不可終日。
痔瘡有三個最典型的癥狀,就是便血、痔脫出、肛門腫痛,這三個癥狀應結合在一起辯證地判斷。僅就便血而言,痔瘡有著自己的特點,其出血方式一般為滴血,血液顏色為鮮紅色,多在便前出血。如果是在便后出血,血液顏色發暗,則有可能是腸息肉、腸潰瘍等病癥,特別要注意的是,便后血為黑色、呈膠凍狀并有惡臭味時,多半是腸癌,必須立刻到醫院進行診治。
誤區三
去藥店買些藥就可以治痔瘡
目前市場上有一些治療痔瘡的藥物,主要分為貼片和栓劑兩種。貼片是通過中醫經絡原理治療痔瘡,栓劑是直接接觸患部,效果更直接。但不管是貼片還是栓劑,治療痔瘡的基礎是對癥治療。如果不能對癥治療,再好的藥也是白用。因此,患上痔瘡后必須到醫院由醫生診斷,然后進行對癥治療。
專家提醒
因為這些誤區的存在,所以,很多的人都會小病養成大病,最后追悔莫及,所以專家提示,注意肛腸疾病的治療。
7肛腸科疾病范圍編輯本段
肛腸科疾病范圍
肛腸疾病是指發生于 肛門直腸部位的疾病及部分 結腸疾病,目前醫學記載達七十余種,其中發生在肛門直腸腸段最多,如 痔瘡、 肛裂、 肛痿、 肛周膿腫、 肛乳頭瘤、 肛隱窩炎、肛門狹窄、肛門失禁、肛門濕疣、肛門濕疹、肛門瘙癢癥、肛門周圍神經性皮炎、 肛門接觸性皮炎、肛門癬、肛門閉鎖、肛管炎、恥骨直腸肌綜合癥、 骶尾部畸胎瘤、肛管癌、肛管皮膚缺損、直腸尿道痿、蟯蟲病、直腸癌、直腸類癌、直腸息肉、脫肛、直腸前突、直腸炎(潰瘍性、放射性、淋菌性、非淋菌性、非特異性等)、 克隆氏病、直腸陰道痿、直腸內套疊、糞嵌塞、 肛門直腸神經官能癥、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癥等四十余種。
8肛腸科檢查常用體位編輯本段
肛腸科檢查常用體位
肛腸外科檢查常用的體位有以下幾種
檢查常用體位
(1)側臥位
通常采用左側臥位,有時因患者身體的原因或診治的需要,亦可采用右側臥位。正確的側臥位姿式是臀部靠近床邊,上側的髖膝各屈曲90度,下側髖膝屈曲成45度。此體位適用肛門直腸小手術或病重、年老體弱患者的檢查;
(2)膝胸位
患者雙膝屈起,跪伏床上,肘關節緊貼床鋪,胸部盡可能下壓,臀部抬高。這是目前最常用的檢查體位,但不能持久,病重或老年體弱者不宜采用;
(3)蹲位
患者下蹲作深呼吸,用力增加腹壓,作排便狀,適用檢查直腸脫垂、直腸息肉、痔脫出和直腸腫瘤位置稍高的患者。
9肛腸科病因病理編輯本段
肛腸科病因病理
長期大便秘結的病人,因糞塊干而硬,便時用力過錳,排出時裂傷肛管皮膚,反復損傷使裂傷深及全層皮膚。肛管后正中部皮膚較固定,直腸末端位置由后方向前彎曲,因此肛門后方承受的壓力較大,是肛裂的常見部位。粗暴的檢查亦可造成肛裂。肛裂多為單發的縱形、橢園形潰瘍,反復損傷、感染,使基底較硬,肉芽灰白,裂下端皮膚因炎癥、淺靜脈及淋巴回流受阻,發生水腫,形成結締組織性外痔,稱“前哨痔”。肛裂上端肛乳頭因炎癥和纖維變,成肥大乳頭。
(一)解剖因素
肛管外括約肌淺部在肛門后方形成肛尾韌帶,較堅硬,伸縮性差,且肛門后方承受壓力較大,故后正中處易受損傷。
(二)外傷
慢性便秘患者,由于大便干硬,排糞時用力過猛,易損傷肛管皮膚,反復損傷使裂傷深及全層皮膚,形成慢性感染性潰瘍。有人報告,便秘致肛裂占14%~24%,但是便秘也可能是肛裂的后果,由于病人懼怕排便所致。此外,產后也可致肛裂,約占3%~9%。
(三)感染
齒線附近的慢性炎癥,如后正中處的肛竇炎,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膿腫、破潰而成為慢性潰瘍。
急性肛裂發病時期較短,色紅、底淺、裂口新鮮、整齊、無瘢痕形成。慢性肛裂病程較長,反復發作,底深不整齊,上端常有肥大乳頭,下端常有前哨痔,一般稱為肛裂“三聯征”。前哨痔是因淋巴瘀積于皮下所致,似外痔,由于在檢查時因先看到此痔而后看到裂口,對診斷有幫助,故稱為前哨痔或裂痔。在晚期還可并發肛周膿腫及皮下肛瘺。
梅毒引起肛裂的癥狀體現
肛腸醫院專家指出梅毒引起的肛裂,初起為肛門部發癢,刺痛,抓破脫痂后可生成潰瘍,裂口一般不痛,常常有少量分泌物粘于潰瘍面。裂口繼發感染或潰瘍累及括約肌,即感疼痛。 潰瘍常發生在肛門的兩側,呈梭形,邊突起、色紅,底淡白色,常伴有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凳戏磻赎栃?。
10肛腸科肛裂臨床表現編輯本段
肛腸科肛裂臨床表現
肛裂的臨床癥狀表現為疼痛和出血。其痛很有特點,即先于排便時突發刀割樣疼痛(由于糞便劃破肛管皮膚所致),然后短暫緩解,繼而出現長時間肛痛(由于肛門括約肌受刺激后產生痙攣所致)。臨床常見患者因怕痛畏懼排便,出現“怕痛----忍便----便干----更痛”的惡性循環現象。肛裂引起的出血也因撕裂血管的程度或多或少,常見因肛裂長期或大量出血而至貧血的病例。
肛裂早期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會出現肛管潰瘍(裂口纖維化,又稱陳舊性肛裂)、肛乳頭肥大(息肉樣瘤)、哨兵痔(皮贅增生)等三種病癥,繼續發展還可出現肛竇炎(肛門慢性炎癥)和肛瘺(肛門化膿性炎癥),與前三癥合稱“肛裂五特征”。也有因長期慢性炎性刺激成肛管癌的可能。
典型癥狀是疼痛、便秘、出血。排便時干硬糞便直接擠擦潰瘍面和撐開裂口,造成劇烈疼痛,糞便排出后疼痛短暫緩解,經數分鐘后由于括約肌反射性痙攣,引起較長時間的強烈疼痛,有的需用止痛劑方可緩解。因此肛裂患者恐懼排便,使便秘更加重,形成惡性循環。創面裂開可有少量出血,在糞便表面或便后滴血。檢查時用雙手拇指輕輕分開肛門口,即見潰瘍面,新發生的肛裂邊緣整齊、軟、潰瘍底淺,無疤痕組織,色紅、易出血。慢性肛裂深而硬,灰白色,不易出血。裂口下方為“前哨痔”。肛指和肛鏡檢查會引起病人劇烈疼痛,不宜進行。
肛裂多數伴有哨兵痔,特色是ⅲ期肛裂,都伴有外痔,同時伴有內痔;而痔瘡可單有內痔、外痔以及合成痔其二者發揮,在ⅲ期肛裂時,肛門概貌發揮多同樣
肛裂和痔瘡的差別點
?、俑亓岩蕴弁礊橹?,痔瘡以出血為主,只有外痔發炎腫脹時,痔瘡才會劇痛;
?、诟亓丫筛毓芷つw裂開,而痔瘡則無,在肛門指診時,即可準確,肛裂者多不可行肛門指診,或者窺器檢查;
?、鄹亓讯喟橛懈厝轭^肥大、肛乳頭瘤,而痔瘡則不伴有肛乳頭肥大或乳頭瘤;
?、芨亓颜?,肛門概貌只見局促,而痔瘡患者則多見內痔脫出、外翻。
11肛腸科肛裂患者對內褲的要求編輯本段
肛腸科肛裂患者對內褲的要求
肛裂是齒線以下肛管皮膚破裂形成棱形裂口或潰瘍。是一種常見的肛管疾病,肛裂常發于肛門后、前正中,以肛門后部居多,兩側的較少。初起僅在肛管皮膚上有一小裂口,有時可裂到皮下組織或直至括約肌淺層,裂口呈線形或棱形,如將肛門張開,裂口的創面即成圓形 形成肛裂的原因很多,比如:解剖學因素、外傷因素 感染因素 內括約肌痙攣因素 肛門狹小因素 所以說對于肛裂的治療原則是首先要預防防止大便的干結,以免再次劃傷肛管皮膚,另外要促進炎癥的吸收防止感染 ,其次要促進傷口的愈合從而達到治療肛裂的目的。
那么預防要做到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且多食蔬菜,以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忌煙酒辛辣
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及粗纖維食物 保持肛門處衛生、便后應及時清洗肛門,勤洗澡,勤更換內褲,可有效地防止感染,另外肛裂患者對內褲的選擇也是比較重要的,因為本身痔瘡患者內褲不能過緊的,過緊的內褲一方面影響肛周局部的血液循環延緩傷口的愈合,另一方面會增加細菌的繁殖從而加重病情,所以專家建議大家使用一些寬松點,舒適點,有治療功效的功能性內褲如:消痔帶,痔瘡內褲等可以很好很方便的治療肛裂
消痔帶根據中醫經絡理論利用高科技釹鐵硼生物磁場作用于人體的關元、氣海、會陰、長強等穴位,使生物磁場持續釋放生物能量,作用于身體相關穴位,打通痔處血液循環、消除氣血於滯、打通受阻經絡,消除炎癥及腫痛,促使病變部位淤積、凝固或半凝固的血液稀釋,使痔瘡靜脈血液恢復正常循環流動,從而促使肛裂炎癥的吸收和傷口的愈合,同時還可調節腸胃功能,減少便秘腹瀉,消痔帶還可通調任督二脈、提下陷之中氣、固本培元、加速炎癥滲出物的吸收,加快致痛化學物質的排出,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12肛腸科肛裂治療及預防編輯本段
肛腸科肛裂治療及預防
新鮮肛裂,經非手術治療[1] 可達愈合,如局部熱水坐浴,便后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可促使肛門括約肌松弛;潰瘍面涂抹消炎止痛軟膏(含地卡因、黃連素、滅滴靈等),促使潰瘍愈合;口服緩瀉劑,使大便松軟、潤滑;疼痛劇烈者可用普魯卡因局部封閉或保留灌腸,使括約肌松弛。
陳舊性肛裂 經上述治療無效,可采用手術切除、包括潰瘍連同皮贅(前哨痔)一并切除,還可切斷部分外括約肌纖維,可減少術后括約肌痙攣,有利愈合,創面不予縫合,術后保持排便通暢,熱水坐浴和傷口換藥,直至完全愈合。近年來采用液氮冷凍肛裂切除術,獲得滿意療效,術后痛苦小,創面不出血,不發生肛門失禁等優點。
對肛裂應提倡早期防治。有人一生不患肛裂[2] ,其經驗在于保持大便軟化,有按時排便的規律,無久蹲強努的不良習慣。這是預防肛裂的根本辦法。早期初發肛裂完全可以經保守治療而愈。比如利用粗纖維飲食或潤腸藥物將大便調理軟化,配合外用藥如2%生皮硝水或痔科浴液熱浴,黃連膏、九華膏等外涂,若同時請??漆t生幫助上引流藥條,則康復更快,一般一周就能治愈。
可以多做提肛門運動,這樣可以讓肛門部位的血液得到很好的循環,能更好的讓身體的血液進行暢通流暢,防止疾病的出現。
對慢性反復發作的肛裂宜行手法或中醫的手術治療。手法治療即擴肛,可使陳舊性肛裂痊愈。中醫的手術分為結扎、掛線、側切等,由醫生根據病情選擇,可根治“肛裂五特征?!?/p>
13肛腸科中醫治療肛裂編輯本段
肛腸科中醫治療肛裂
中醫對肛裂的治療,不僅在手術技術方面有許多獨創,而且在藥物治療方面有非常豐富的醫療經驗。
(1)燥火便結
一般癥見大便堅硬燥結,排糞時肛門劇烈疼痛,便后略有緩解,爾后可持續疼痛數小時,甚則整日疼痛不減,便時鮮血隨之而下,多呈點滴狀。常因大便燥結痛苦,而不敢正常進食,伴有心煩意亂,口苦咽舌苔黃燥,脈數。
證屬
燥火郁結,結于腸道。
治法
宜清熱瀉火,潤腸通便。
方用
梔子金花丸,或以此方加減使用。外用祛毒湯熏洗,敷生肌玉紅膏于傷口。
(2)濕熱蘊結
便時腹痛不適,排便不爽,肛門墜脹,時有粘液鮮血,或可帶有膿血,苔黃厚膩。
證屬
濕熱下注,蘊結于肛。
治法
清化濕熱,潤腸通便。
方用
黃連湯加減內服。
外用四黃膏敷肛裂處?;蚧馗厣?/p>
(3)血虛腸燥
便時肛門疼痛,流血,大便秘結,皮膚干澀,口干舌[4] 燥,心煩失眠,午后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屬
血虛腸燥,結而化火。
治法
涼血養血,潤燥通便。
方用
麻仁潤腸丸,或用濟川煎即可。
14肛腸科肛裂護理編輯本段
肛腸科肛裂護理
肛裂病人對解便往往有特殊的恐懼感,因為怕解便出血,有意忍著,致使大便燥結,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家庭護理時,要耐心說服,使其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且多食蔬菜,以保持大便通暢。
便秘者可給緩瀉藥,如石蠟油20-40毫升,每晚一次。但禁用劇瀉劑。
熱水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保持局部清潔,方法是在較深的盆具內盛40℃的溫開水或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讓病人坐入盆內約15-20分鐘。亦可試行封閉療法,或用10%-20%硝酸銀涂抹潰瘍面,然后用等滲鹽水洗去,外涂消炎止痛油膏或栓劑。
對經久不愈,或采用上述方法無任何效果者,應勸其接受肛裂切除等手術治療。
15肛腸科肛瘺危害編輯本段
肛腸科肛瘺危害
1. 感染流膿
肛瘺最主要的一個癥狀就是感染后流膿,甚至流出糞水,不但污染內衣褲,還會刺激肛周皮膚,引起明顯的肛門瘙癢癥狀,使患者苦不堪言,同時還會產生異味,使患者在公共場合時產生很多尷尬。
2. 瘺管增加
肛瘺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反復發作,那瘺管就會不斷增多,甚至在肛門括約肌間隙內也形成瘺管,演變成復雜性、難治性的肛瘺,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甚至會影響到患者肛門的正常生理功能。
3. 肛門失禁
肛瘺長期不治任由它發展,會對肛門括約肌造成嚴重的、不可恢復的損傷,使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肛門失禁,給患者帶來一輩子的痛苦。
16肛腸科肛瘺分類編輯本段
肛腸科肛瘺分類
一、根據瘺口和瘺道的位置、深淺、高低以及數目,其分類有
1、外瘺和內瘺
外瘺至少有內外二個瘺口,一個在肛門周圍皮膚上,多數距肛門2~3厘米,稱為外口,另一個在腸腔內,多數在齒線處肛竇內,稱為內口,少數內口在中齒線上方,直腸壁上。內瘺的內口與外瘺相同,并無傷口,臨床所見90%為外瘺。
2、低位瘺和高位瘺
瘺道位于肛管直腸環平面以下者為低位瘺,在此平面以上為高位瘺[2] 。后者對治療方法的選擇有關。
3、單純性肛瘺和復雜性肛瘺
前者只有一個瘺管,后者[3] 可有多個瘺口和瘺管。
肛瘺解剖分型
二、從臨床治療角度以肛瘺和括約肌的關系較重要,可分為。
1、括約肌間型——最常見一種,內口位于齒線,瘺管在內外括約肌間行走,外口在肛門周圍皮膚;
2、經括約肌型——瘺管經外括約肌及坐骨肛管間隙而在肛周圍皮膚上穿出;
3、括約肌上型——不常見。瘺管同上穿破肛提肌而在肛門周圍遠處皮膚上穿出;
4、括約肌外型——少見,內口在齒線上直腸壁,外口在肛周遠處皮膚上,瘺管在內外括約肌外,經肛提肌而下。
17肛腸科肛瘺輔助檢查 編輯本段
肛腸科肛瘺輔助檢查
1、直腸指診在內口外有輕度壓痛,少數可捫到硬結。
2、亞甲藍染色法將白濕紗布塞入肛管及直腸下端,通過外口向瘺管內注入亞甲藍1~2ml,然后取出肛管內紗布,根據紗布上有無亞甲藍染色及染色部位來明確瘺管的存在及內口部位。
3、探針檢查用探針通過外口插入管道,以明確瘺管的位置及內口所在。此法一般在手術時麻醉下進行,如操作不當或不熟悉此法可能造成假道形成。
4、瘺管造影自外口注入30%~40%碘油,X 線攝片可觀察瘺管分布,多用于高位復雜性肛瘺及蹄鐵形肛瘺的診斷(圖6)。Yang(1993)檢查臨床疑有肛管直腸膿腫或瘺管17 例,6 例臨床上疑有膿腫,肛管超聲AUS 檢查也有膿腫表現;另外82%(9/11)AUS 查出有瘺管,而臨床常規檢查未能發現。
5、肛管超聲對括約肌間瘺有時有確診價值,但無法確診括約肌外瘺及經括約肌瘺。
6、 MRI 檢查Lunniss 報道了35 例此法檢查結果,與手術結果一致率分別為:原發性肛瘺(85.7%),繼發瘺和膿腫(91.4%),蹄形瘺(64.3%),瘺內口80%。從而認為MRI 檢查時確診肛瘺位置有極高的準確性。臨床正確使用MRI 不僅可以提高手術成功率,而且可監測復雜性肛瘺是否完全愈合。
18肛腸科肛瘺治療方案編輯本段
肛腸科肛瘺治療方案
肛瘺一旦形成,一般無自愈可能,手術治療便是惟一的治愈性手段。但近年來有人采用人工材料填充瘺管的辦法治療肛瘺,認為療效較好而不須手術治療。手術的原則是將瘺管切開或切除,使其成為開放的創面而達到逐漸愈合的目的。治療中應強調弄清內口的部位及與外括約肌深部的關系,以避免損傷括約肌而致肛門失禁。常用的手術方式有以下幾種。
1、瘺管切開術
適用于單純性低位肛瘺,手術時用探針查清瘺管全程,循探針瘺管全部切開,刮去瘺管內肉芽組織,使創面呈V 形。創面內填塞油紗布,2~3 天后每天用1∶5000 PP 粉或熱水坐浴,創面清潔。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要注意保證切開創面的肉芽組織由基底部向淺表生長,最后全部愈合,因此經常性觀察創面和換藥就顯得很重要。術后2~3 天局部使用生肌膏或生長激素制劑換藥可加速創面的愈合。
2、掛線療法
適用于高位單純性或復雜性肛瘺。此法可避免括約肌一次切開斷裂收縮致術后肛門失禁,臨床上應用廣泛,操作簡便,可在門診施行。其缺點是術后復發率較高,這主要與術者探查分支及內口部位不徹底有關。高位復雜性肛瘺可經多次掛線使其變為單純性肛瘺。 手術方法:麻醉下先用探針從外口插入,順瘺管經內口穿出,在內口端探針上縛一橡皮筋,然后將橡皮筋從內口經瘺管在外口引出。切開內外口之間的皮膚,拉緊橡皮筋予以結扎。術后3~5 天可再緊線一次。一般在術后2 周內橡皮筋脫落,留下敞開創面逐漸愈合,如2 周后橡皮筋不脫落,此時可用剪刀將橡皮筋縛扎的組織剪斷。
3、肛瘺切除術
一般適用于低位單純性肛瘺,但近年來有許多學者將此法應用于高位肛瘺及復雜性肛瘺。方法為一次性將全部瘺管切除,創面為健康的正常組織,并呈內小外大狀態。較淺表的創面可作全層縫合,5 天后拆線,多可一期愈合,較深的創面宜敞開。高位肛瘺作切除術時,宜分出外括約肌深部,需切斷者應注意將其縫合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