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在醫學上是指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風濕性疾病則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累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關節病變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癥。
中醫學認為引起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有以下幾方面,請看具體介紹:
一、臟腑陰陽內傷
按中醫陰陽五行的觀點講,五臟是心,肝,脾,肺,腎,心主血脈: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發生風濕病主要是肝脾腎發生內傷,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在體為骨是作強之官;肝為筋之本,藏血生筋,統司筋骨關節;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來源,主四肢肌肉,人體的陰陽之氣必須保持平衡,如果陰陽不平衡,出現偏盛偏衰,受到邪氣侵入,所以發生風濕病的熱與寒的癥狀表現。
二、外感六淫之邪
六淫之邪氣是指風,寒,署,濕,燥,火六種正常之氣太過的六氣侵入人身體引起發病的氣就稱為邪氣,風濕病是受到風,寒,濕邪氣侵入人身而發生的,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生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風寒濕邪閉阻經絡和關節,不通則痛,故而引起關節腫脹疼痛。
三、痰濁瘀血內生
痰濁與瘀血即是人體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產物,也可以作為病因作用于人體,風濕病大多有慢性進行過程,疾病已久,則病邪由表入里,由輕而重,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就產生痰濁與瘀血,這些就是風濕病情纏綿而難治的根本原因。
四、營氣衛血失調
中醫講營氣衛血,營氣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貫,氣調血暢,營養四肢百骸臟腑經絡,營衛和調,衛氣在外保護人的體表,防御邪氣侵入身體,營衛不和,邪氣乘虛而入,故營衛失調是風濕病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溫馨提示:居所通風采光條件不良,尤其是潮濕,對于體質較差的人來說,會增加風濕關節炎的發病率。中醫學認為,濕為陰邪,其性黏滯,易與寒、風等多種邪氣合而為病,久居濕地,風寒濕邪易停滯關節,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關節屈伸不利。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空氣濕度、居住擁擠程度與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