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由于房顫時心房喪失收縮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內淤滯而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后可隨著血液至全身各處,導致腦栓塞(中風、偏癱)、肢體動脈栓塞(嚴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老年腦中風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由于房顫引起的。因此患者在確診后還需及早治療,以免耽誤最佳的治療時間,造成病情加重。
1、藥物治療
目前藥物治療依然是治療房顫的重要方法,藥物能恢復和維持竇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預防血栓栓塞并發癥。
轉復竇性心律(正常節律)藥物
對于新發房顫因其在48小時內的自行復竇的比例很高(24小時內約60%),可先觀察,也可采用普羅帕酮或氟卡胺頓服的方法。房顫已經持續大于48小時而小于7天者,能用靜脈藥物轉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羅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達50%。房顫發作持續時間超過一周(持續性房顫)藥物轉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和證實有效的藥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
控制心室率(頻率控制)的藥物
控制心室率可以保證心臟基本功能,盡可能降低房顫引起的心臟功能紊亂。常用藥物包括:
(1)β受體阻滯劑
最有效、最常用和常常單獨應用的藥物;
(2)鈣通道拮抗劑
如維拉帕米和地爾硫卓也可有效用于房顫時的心室率控制,尤其對于運動狀態下的心室率的控制優于地高辛,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優于單獨使用。尤其多用于無器質性心臟病或左室收縮功能正常以及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
(3)洋地黃
在緊急情況下控制房顫心室率的一線用藥,目前臨床上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時的心室率控制;
(4)胺碘酮
可降低房顫時的心室率,不建議用于慢性房顫時的長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藥物控制無效或禁忌時、在房顫合并心力衰竭需緊急控制心室率時可首選胺碘酮與洋地黃合用。
2、非藥物治療
房顫的非藥物治療包括電轉復(轉復竇性心律)、射頻消融治療和外科迷宮手術治療(徹底根治房顫)。
(1)電復律
是指用兩個電極片放置在病人胸部的適當部位,通過除顫儀發放電流,重新恢復竇性心律的方法。電復律適用于:緊急情況的房顫(如心肌梗死、心率極快、低血壓、心絞痛、心衰等),房顫癥狀嚴重,病人難以耐受,上次電復律成功,未用藥物維持而又復發的房顫。
電復律不是根治房顫的方法,病人的房顫往往會復發,而且部分病人還需要繼續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維持竇性心律。
(2)導管消融治療
適用于絕大多數房顫患者,創傷小,病人易于接受。
(3)外科迷宮手術
目前主要用于因其他心臟疾病需要行心臟手術治療的房顫病人,手術效果好,但是創傷大。
(4)抗凝治療
是預防房顫病人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使用華法林抗凝治療可以使腦卒中發生的危險性降低68%;但是抗凝治療并不能消除房顫,不能改善病人的臨床癥狀如心悸、乏力、心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