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多是由過度疲勞、損傷、感染等因素所致。當大關節受累時可有導致關節積液,最后誘發慢性關節炎及關節畸形,出現急性反復發作,使病變逐步加重。但是如果能夠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患者還是可以盡快康復的,因此大家不必過于擔心。
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癥狀
該類型的痛風性關節炎是在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的基礎上,由于尿酸鹽沉積于關節軟骨、骨膜、滑膜、韌帶及皮下組織等處,引起關節內纖維組織增生,以及關節面骨質侵蝕缺損,同時,繼發退行性變(退行性變【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細胞、組織、器官所發生的一種異常改變。),形成關節面硬化和骨贅,導致關節僵硬畸形。一般來說在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的基礎上,仍會出現急性反復發作,使病變逐步加重;該病的組織破壞表現,以骨和軟骨最為明顯,骨質侵蝕缺損,以致骨折及關節半脫位,關節周圍組織纖維化,出現僵直及結節腫脹畸形、破潰等。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癥狀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兩季為多。發病原因多為過度疲勞、感受寒濕、飲酒飽餐、擠壓、損傷、感染等。發作特征如下:
發作起病急驟,多在午夜因足痛而驚醒,關節處痛如刀割或咬噬樣劇痛,患者難以忍受,疼痛高峰在24-48小時,此后疼痛癥狀可逐漸緩解。一般發作時癥狀約持續7-10天,但也有遷延月余者。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60%—70%首發于大腳趾關節(跖趾關節),在病程中約有90%以上患者累及該部位;其次為足背(跗跖)、踝和膝關節,偶發于上肢指、腕、肘關節,而肩、髖、脊柱等關節受累較少見。多數患者無前驅癥狀,僅少數患者于發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適及關節局部刺痛等先兆。受累關節周圍區域可出現紅、腫、熱、痛等炎性表現;疼痛癥狀持續數天或數周緩解后,局部僅有皮膚色澤改變或脫皮而無任何癥狀,此時便進人間歇期。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首次發作后,在數月、數年或十余年后會出現復發,多數患者可在一年內再次發作,且有愈發愈頻趨勢,少數終生僅發作1次;反復發作逐漸影響多關節,大關節受累時可有關節積液,最后引起慢性關節炎及關節畸形。這種類型的痛風性關節炎,及時有效的治療后,可以很快康復。
溫馨提示: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本身有嘌呤代謝紊亂,尿酸異常,如果過多吃酸性食品,會加重病情,不利于康復。而多吃堿性食物,能幫助補充鉀,鈉,氯 離子,維持酸堿平衡,可預防痛風性關節炎的發生。
【參考文獻:《類風濕關節炎》《風濕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