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性關節炎是眾多類型關節炎中的一種,多在夜間突然發病,患者常常因疼痛而徹夜不能入睡,病情一般會持續1個周左右,嚴重打亂了正常生活節奏。隨著病情發展,慢性痛風性關節炎還會誘發腎功能衰竭和心血管疾病。為了防止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轉為慢性,必須采用有效的治療措施,徹底控制高尿酸血癥。
警惕痛風性關節炎發病信號
痛風性關節炎的無癥狀期持續時間較長,一般患者僅表現為血尿糖增高,也有少數患者以后會出現關節癥狀。
痛風性關節炎的間歇期一般為數個月或是數年。但是隨著病情反復發作的間期變短、患病期變長和病變關節的增多,患者的病情就會逐漸轉變成慢性關節炎。
痛風性關節炎多在夜間突然發病,主要表現為受累關節劇痛。最常累及的關節是拇趾關節、踝關節、膝關節等對稱性關節。受累關節表現為紅腫、發熱和壓痛,也有患者會伴有全身無力,頭痛等癥狀,病情一般會持續1個周左右。飲酒、過勞著涼、手術刺激、精神緊張都有可能會成為痛風性關節炎的發作誘因。
多關節疼痛。典型的首次發作的痛風性關節炎多為單關節炎(關節炎【譯】:泛指發生在人體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炎性疾病,嚴重者導致關節殘疾、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以第一跖趾及拇趾關節為多見,其次為踝、膝、肘、腕、手及足部其他關節。急性期多起急驟,常在夜間突發,可因疼痛而醒并且徹夜不能入睡。
發熱、寒戰、疲倦、厭食、頭痛等。
局部皮膚紅腫轉為棕紅色而逐漸恢復正常。有時可出現脫屑和瘙癢。
關節肥大、畸形、僵硬、活動受限。慢性期尿酸鈉在關節內沉著逐漸增多,發作逐漸頻繁,間歇期縮短,受累關節增多,疼痛加劇,炎癥不能完全消退,出現痛風石,痛風石以關節和腎臟較多見,外耳的耳輪、跖趾、指間和掌指關節等處也會出現痛風石,隨著風石的不斷沉積增多,導致上述痛風性關節炎癥狀。
痛風關節炎由急性發病至轉為慢性關節炎期平均需要11年左右,表現為關節出現僵硬畸形、運動受限等。30%左右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會出現痛風石、發生腎臟合并癥以及輸尿管結石等癥狀。在痛風性關節炎的晚期時,患者可能會并發高血壓、腎腦動脈硬化、心臟梗塞等。也有少數患者由于腎功能衰竭和心血管意外等致死。痛風性關節炎與繼發性痛風病程相似,但是繼發性痛風病繼發于血液病、糖原儲存病的間歇期較短。
溫馨提示:在痛風關節炎治療期間,患者應多飲水,還可以使用血竭、川芎、白芍、小牛角作為主藥,自作消炎鎮痛散來外敷紅腫的關節部位,每天進行兩次。患者若感到疼痛劇烈,還可同時服用1.0mg的秋水仙堿,每天三次,或者是服用非甾體消炎藥物,比如尼美舒利、雙氯芬酸、布洛芬等。
【參考文獻:《一本書讀懂痛風》《痛風與類風濕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