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聲音傳進人耳,最終達到聽覺中樞大皮質所感知,有賴于以下三個環節:一是中耳傳音結構的阻抗匹配作用;二是內耳聽覺感受器將聲能轉變成神經沖動;三是從耳蝸神經核經腦干至領葉聽皮層的神經傳導暢通。
這三個環節的任何一處發生故障均可產生耳嗚。從原因和解剖上,可將耳鳴分為主觀性耳鳴和客觀性耳鳴兩大類。
一、主觀性耳鳴
主觀性耳鳴系指在無聲源的條件下,僅患者本人能聽到耳鳴聲,檢查者聽不到,又稱自覺性耳鳴或非搏動性耳鳴。
(一)器質性因素
1.外耳道阻塞病變
中耳急、慢性炎癥、鐙骨固定等,耳鳴多呈低調,與耳聾程度不一致。
2.內耳感受器病變和聽神經損害
聽毛細胞受刺激而引發異常的 聽覺信號可能是產生耳鳴的最主要的原因。毛細胞的激惹狀態(去極化)可因短暫的缺氧而誘發,出現早期或一過性耳鳴。
如毛細胞變性以及聽纖毛與蓋膜接觸不良,則可出現持久,性耳鳴。如為局限性毛細胞損傷,耳鳴的性質接近于純音。
耳蝸神經纖維如受到機械性刺激,可直接作用于神經細胞而引發異常的神經脈沖,引起節律性耳鳴。
在正常情況下,耳蝸的傳出通路具有調節神經傳導的作用,該束的任何障礙亦可引起耳鳴。常見于腦干的缺血性疾病。
(二)到神經反射因素
1.鼓室神經叢反射
由于鼓室神經叢屬于中樞神經叢,通過舌咽神經、三叉神經及頸動脈交感神經纖維的聯系,接受興奮刺激后向中樞額上回傳導,形成耳鳴。
2.內臟慢性病眼
內聽動脈的血管運動神經纖維來自頸下神經節與第一神經節融合為星狀神經節,通過迷走神經與腹部臟器發生聯系,因此內臟產生神經沖動,可引起內耳血管痙攣性收縮或擴張,改變內耳的血液供應,引起耳鳴。
3.神經精神因素
神經官能癥、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引起的耳鳴產生的機理尚不太清楚。
二、客觀性耳鳴
客觀性耳鳴即振動性耳鳴或顫動性耳鳴。外在性耳鳴,是在耳附近有聲源,如肌肉痙攣。
血管收縮等所引起。此類耳鳴有真正的聲音存在,具有聲波能量,而不是聲音的感覺,故能用儀器檢查和記錄。腭肌陣攣引起的耳咽管軟骨節律性開放,發生咋喀聲是客觀性耳鳴的癥狀之一。
顳頜關節彈響,亦可成為客觀性耳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