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大多發生于40~80歲,但40歲以下也有患此病者,周圍動脈硬化性閉塞病男性發病多于女性,婦女停經后發病率逐漸升高。如合并有糖尿病或高血壓,則年齡和性別的差異都不如單獨發病者顯著。
動脈硬化閉塞病的發病率與高脂血癥、高血壓癥、糖尿病、肥胖、吸煙,高密度脂蛋白低下以及性別、年齡差異等有關。多數患動脈硬化的患者的血膽固醇、甘油三脂及脂蛋白濃度增高,提示脂質代謝紊亂與本病發生發展有密切關系。高脂血癥與攝取過多脂肪有關。本病也可能與遺傳有關。
發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脂質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血漿中,脂蛋白是脂質和蛋白質結合的復合體,凡脂蛋白中脂肪含量愈多,其密度愈低;反之,脂肪含量愈少,則密度愈高,顆粒愈小。根據其密度不同,可分為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底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和乳糜微粒等。動脈本身是由膠體所組成對這些膠體也有反應性。血管內膜和中層無營養血管,最主要依靠從流過的血漿中取得營養。血管內皮細胞之間有孔隙。
體內不少物質能夠從此孔隙穿透動脈壁,不同密度的脂蛋白產生的效果不一致,正常動脈內膜對大分子物質起著屏障作用。進入內膜和中層的物質,代謝后其分解產生易于溶解,經外膜的毛細血管和淋巴系統排出。脂蛋白中只有膽固醇不能在血管壁中進行代謝,最后沉積下來。
在浸潤動脈壁的各種脂蛋白中,脂蛋白相互有結抗作用,在溶酶體內水解,蛋白質成分很快被水解或氨基酸,膽固醇被酸性膽固醇脂水解或游離膽固醇,其中一部分膽固醇被利用,一部分貯存。主要功能是清除其膽固醇,將其運輸至肝臟進行代謝。它們之間的平衡決定動脈壁中膽固醇的代謝,即它的提取、代謝和清除的過程。在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時量增多,膽固醇酯化酶的活性明顯增高。由此可見,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不僅有脂質浸潤的參與,而且還與動脈壁內脂質代謝紊亂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