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斑塊是由于多重危險因素導致的頸動脈血管壁損傷、血流中的有形成分聚集所形成的團塊狀結構。這有點類似廚房下水道中積存的油污,時間久了會導致下水道堵塞。頸動脈斑塊會堵塞局部的頸動脈,在血管壁上不牢固容易脫落的斑塊,會形成血流中的栓子,隨血流到達大腦或者心臟等器官,從而引發心肌梗死、腦卒中以及周圍血管疾病。
臨床上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查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來確定是不是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目前認為正常IMT值應小于1.0毫米,IMT在1.0至1.2毫米之間為內膜增厚,1.2至1.4毫米之間為斑塊形成,IMT大于1.4毫米為頸動脈狹窄。
如果體檢報告顯示頸動脈內膜增厚或頸動脈斑塊形成,則提示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形成。頸動脈斑塊的出現明顯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圍血管疾病如下肢動脈硬化癥的危險。研究表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險增加10-15%,卒中危險增加13-18%。尤其是超聲顯示低回聲的軟斑塊即不穩定斑塊,更容易脫落導致腦卒中。
頸動脈是人體通向頭面部的主要動脈,正常時它供給腦組織85%的血液。高血壓、動脈硬化可直接侵害頸動脈,尤其是頸總動脈分叉部、頸內動脈起始段,由于血流動力學的緣故,血流在此容易形成渦流,久而久之渦流會損傷該處的動脈內膜,血小板、脂質成分在損傷處沉積,慢慢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均可導致頸動脈斑塊形成,如年齡、性別、家族中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高總膽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癥、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等。如果存在以上多項危險因素,出現頸動脈斑塊的幾率會明顯增加。
1、高血壓
高壓血流長期沖擊動脈壁引起動脈內膜機械性損傷,造成血脂易在動脈壁沉積,形成脂肪斑塊并造成動脈硬化狹窄。
2、高脂血癥
血中脂肪量過高較易沉積在血管內壁形成斑塊,造成動脈硬化狹窄。
3、糖尿病
糖尿病人的脂肪代謝會出現問題,血液中運送脂肪的蛋白質會產生變性,在運送過程中脂肪容易沉積在血管內壁形成脂肪斑塊。
4、抽煙
香煙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會損傷動脈內壁,受傷的動脈內壁會卡住膽固醇,引起血小板堆積形成脂肪斑塊。同時,抽煙也會引起冠狀動脈收縮痙攣,減少血流量。
溫馨提示:體重超重或肥胖者要通過減少飲食的熱量和增加體育運動的方式來減輕體重。堅持每天至少30分鐘的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騎自行車等。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態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