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閉塞癥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是大、中動脈的基本病理過程,主要是細胞、纖維基質、脂質和組織碎片的異常沉積,在動脈內膜或中層發生增生過程中復雜的病理變化。在周圍血管疾患中,動脈的狹窄、閉塞性或動脈瘤性病變,幾乎大部分都是由動脈硬化所引起。
一、發病原因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動脈硬化的3大高危因素是:高血壓、高膽固醇和吸煙,與動脈硬化閉塞的發生和發展有一定關系。
動脈硬化的發病原因是多源性的,據美國心臟學會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動脈硬化的主要和次要危險因素。
動脈硬化閉塞癥是動脈硬化逐漸發展的結果,真正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在各種病因學說之間都存在一些相關因素。在動脈硬化發病的高危因素中,身體不同部位的動脈硬化病變可能與某些高危因素的關系更密切些。例如血漿中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與冠心病明顯相關,而與腦血管、周圍血管動脈硬化僅中度相關。腦血管疾病主要與高血壓相關,周圍血管閉塞性病變的主要危險因素是吸煙。
二、發病機制
1、發病機制
損傷及平滑肌細胞增殖學說 Rokitansky于1852年最早提出動脈硬化發病過程中的損傷反應學說,各種原因造成的動脈內膜損傷是發生動脈硬化的始動因素,這些損傷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壓、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栓形成、激素及化學物質刺激、免疫復合物、細菌病毒、糖尿病及低氧血癥等。
動脈內膜損傷后,刺激平滑肌細胞向內膜移行,隨后發生增殖。動脈中膜的平滑肌細胞是一種多功能的細胞,它能合成膠原、彈力素和氨基葡聚糖(GAGs)等物質。
在較大的動脈平滑肌細胞與彈性蛋白和膠原蛋白構成了中膜的平滑肌細胞層,管腔表面由單層內皮細胞層覆蓋。在高血壓、高脂血癥或損傷等因素作用下,內皮細胞層完整或受到破壞時都可以促使動脈平滑肌細胞增殖。
2、好發部位
動脈硬化閉塞癥絕大多數發生在下肢,因下肢動脈粗長,承受血液的壓力大,動脈內膜受內外損傷的機會比較多。下肢動脈3個易發病部位是:小腿脛腓動脈、股奈動脈及主髂動脈,股奈動脈發生率最高,這與大腿內收肌管周圍肌肉反復收縮機械性損傷有很大關系。
Servell報道5100例手術病例,閉塞部位分布為:主髂動脈段14%;股動脈49%;奈動脈16%;脛前脛后動脈21%。本病的特點是,狹窄或閉塞性病變常呈節段性,局限于動脈分叉處,累及一側或雙側下肢動脈,上肢很少累及。
病變長度一般4~10cm,病變遠端的動脈多通暢,可作為血管旁路移植手術的流出通道,使多數病例可以接受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