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中的斑塊是如何形成的?很多醫學專家把粥樣硬化斑塊比作人體內的“不定時炸彈”、“隱形殺手”,的確,這些比喻十分貼切形象,血管內如果有了斑塊,人體就會時刻處于危險之中。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人體為什么會出現粥樣硬化斑塊,血管中的斑塊是如何形成的?
“壞”膽固醇導致斑塊形成
我們人體的血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質,如甘油三酯和膽固醇等,這些脂質的含量一旦增高就變成了血管中的“垃圾”。其中,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蛋白膽固醇增高是導致斑塊形成的最主要原因。這類膽固醇被氧化以后會損傷血管內皮,使內皮細胞變性、壞死并脫落,從而影響血管內皮的功能。血管內皮損傷以后,內皮下層組織暴露出來,血液中增高的甘油三酯和“壞”膽固醇等脂質就會通過受損的內皮進入到血管壁,沉積于血管內皮下,使血管內皮增厚、變硬。與此同時,在人體發揮止血功能的血小板也會迅速黏附、聚集于受損處,逐漸形成粥樣硬化斑塊。
斑塊分為三種病理形態
了解了斑塊形成的大致機理,很多人肯定還想知道這個讓人體時刻處于危險之中的斑塊具體是個什么樣子。其實,斑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日積月累的過程逐漸形成的,這個過程也許是幾年,甚至幾十年,斑塊在逐漸形成的過程中有三種不同的病理形態。首先是脂質條紋,這個時期斑塊尚未形成,屬于病變的早期,病變的發生部位局限于動脈內膜,而沉積于動脈血管內膜細胞內外的脂質常常呈現為數毫米大小的黃色脂點或是長度達數厘米的黃色脂肪條紋。這些黃色脂點和脂肪條紋都比較平坦,或者僅是稍稍高出于血管內膜,所以不會造成受累動脈的阻塞,往往不會引發臨床癥狀,但是其危害性在于它有可能發展成為斑塊。
隨著病變的不斷加重,脂質條紋會逐漸發展成為纖維斑塊。纖維斑塊一般呈淡黃色,其外面是一層纖維膜,纖維膜就像餃子皮一樣把聚集在深部的大量脂質包裹在其中。纖維斑塊往往隆起于血管內膜而且突入動脈管腔內,或者是圍繞在血管分支的開口處,造成動脈管腔狹窄,血流不暢。
當纖維斑塊中,脂質沉積過多以后,斑塊的中央基底部常常會因為營養不良而發生變性、壞死而崩解,這些崩解物與脂質混合在一起,看起來就如同黃色米粥一樣,這就形成了粥樣斑塊,粥樣斑塊也被稱為粥樣瘤。此時從血管內膜面看的話,可以看到灰黃色斑塊既向內膜表面隆起,又向深部壓迫血管的中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