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有些小孩子一出生就患上了多動癥,隨著年紀的增長多動癥的癥狀逐漸的顯現,給他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巨大的傷害,影響極大。為了達到更好的多動癥的預防效果,家長朋友需要對引起多動癥的原因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認識,這樣才能保證預防多動癥的方法是科學、有效的。
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不清,目前認為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1.遺傳
在家系研究調查中發現,發現本癥具有家族聚集現象。多動癥兒童的生身父母兒童期患多動癥,成年后患癔癥、社會病態和酒精中毒較正常兒童父母多。患兒的雙親患病率20%,一級親屬患病率10.9%,二級親屬患病率4.5%。單卵雙生子同病率5l%~64%,雙卵雙生子同病率33%,平均遺傳度約為76%。
2.神經遞質
研究資料表明本癥可能與中樞神經遞質代謝缺陷有關,近年來相繼提出了DA、NE及5~HT假說。患兒血和尿中DA和NE的代謝產物低于正常兒童,提示5-HT功能失調。另有研究發現多巴胺羥化酶活性增高與尋找新奇的行為及動作有關,兒茶酚胺氧位甲基轉移酶(COMT)活性增高與注意缺陷和敵意有關。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5-羥色胺(5-HT)3種神經遞質在多動障礙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Gray認為個體內存在行為促進系統(BFS)和行為抑制系統(BIS),BFS是一個廣泛的行為系統,其功能是促進外向行為、性行為和攻擊行為為主動適應環境,其生化基礎為中腦多巴胺系統。BIS功能是比較現實環境和所期望的行為,抑制BFS的不適當行為,由中隔海馬系統中的去甲腎上腺素和5-HT共同完成。一般來說,BFS/BIS即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加5-HT的相對強度影響某一時點的行為。強BIS兒童表現為注意力持久和對環境的良好辨別能力;反之,BFS相對較強時,則注意力難以保持,外化行為較多,臨床上類似多動癥的表現。但尚沒有哪一種假說能完全解釋ADHD病因和發生機制。
3.神經解剖和神經生理
結構磁共振成像(MRI)發現患者額葉發育異常和雙側尾狀核頭端不對稱。功能MRI還發現ADHD患者存在腦功能的缺陷,如額葉功能低下,在額葉特別是前額葉、基底節區、前扣帶回皮質、小腦等部位功能異常激活。
該障礙患兒腦電圖異常率高,主要為慢波活動增加,同樣屬于多動癥的病因。腦電圖功率譜分析發現慢波功率增加,α波功率減小、平均頻率下降。提示該障礙患兒存在中樞神經系統成熟延遲或大腦皮質的覺醒不足。
4.環境因素
包括產前、圍生期和出生后因素。其中與妊娠和分娩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ADHD患者母親吸煙和飲酒、患兒早產、產后出現缺血缺氧性腦病以及甲狀腺功能障礙。與ADHD發生有關的兒童期疾病包括病毒感染、腦膜炎、腦炎、頭部損傷、癲癇、毒素和藥物。更多存有爭議的因素包括營養不良、與飲食相關的致敏反應、過多服用含食物添加劑的飲料或食物、兒童缺鐵、血鉛水平升高、血鋅水平降低與ADHD發生有關,但目前證據尚不充分。
5.家庭和心理社會因素
社會和家庭因素的持續存在是誘發和促進多動癥的關鍵。有學者認為不良的社會、家庭和學校環境與境遇性(situational)多動有直接因果關系,而對持續性(pervasive)多動則主要起誘因作用,但對兩者的預后影響均大。這些因素包括:不良的社會風氣和同伴影響、家庭經濟困難、住房擁擠、家庭不和睦、父母關系不和或離異、教養方式不當、過分溺愛或放縱、父母性格不良、母親患癔癥或抑郁癥、父母有反社會行為或物質依賴、家庭成員對兒童的身體或心理虐待、兒童的需求不受重視、童年與父母分離、教師教育方法不當等因素均可促使多動癥的發生以及持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