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分型編輯本段
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分型
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X線片常以髖臼指數增大為特點,多數采用髖關節外展位而隨之自愈,約1/10將來發展為先天性髖脫位,還有少數病例持續存在髖臼發育不良,年長后出現癥狀。
1、單純性先天性髖脫位
(1)髖關節發育不良:又稱為髖關節不穩定,X線片常以髖臼指數增大為特點,多數采用髖關節外展位而隨之自愈,約1/10將來發展為先天性髖脫位,還有少數病例持續存在髖臼發育不良,年長后出現癥狀。
(2)髖關節半脫位:X線片有髖臼指數增大,髖臼覆蓋著部分股骨頭,這是一種獨立的類型,可長期存在而不轉化為全脫位。
(3)髖關節全脫位:股骨頭完全脫出髖臼,根據股肌頭脫位的高低可分為四度:
Ⅰ度:股骨頭僅向外方移位,位于髖臼同一水平;
Ⅱ度:股骨頭向外、上方移位,相當于髖臼外上方水平;
Ⅲ脫出的股骨頭位于髂骨翼的部位;
Ⅳ脫出的股骨頭上移達骶髂關節水平。
2、畸形型先天性髖脫位
典型者呈雙髖脫位,雙膝關節處于伸直位僵硬,不能屈曲,兩足平足呈外旋位,還常合并上肢畸形。
一、 新生兒及嬰兒先天性髖脫位 1、先天性髖脫位在新生兒期診斷較為困難,一旦確診治療容易,且會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因為新生兒期病理改變最輕,易于矯正;生后第一年骨盆發育最快,尤其在新生兒期更快。
2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病理特點編輯本段
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病理特點
①髂腰肌緊張、攣縮,壓迫髖臼的入口;
②關節囊變形呈葫蘆樣;
③股骨頭頸變形,主要有股骨頭呈橢圓形,股骨頸短,股骨頸前傾角增大;
④髖臼變形,主要有髖臼窩淺小,呈三角形,髖臼指數增大,關節盂唇內卷;
⑤股圓韌帶增粗變長,關節軟骨變性等。
3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編輯本段
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
在髖臼的邊緣有關節盂緣附著。加深了關節窩的深度。在髖臼切跡上橫架有髖臼橫韌帶,并與切跡圍成一孔,有神經、血管等通過。關節囊厚而堅韌,上端附于髖臼的周緣和髖臼橫韌帶,下端前面附于轉子間線,后面附于轉子間嵴的內側(距轉子間嵴約1厘米處),因此,股骨頸的后面有一部分處于關節囊外,而頸的前面則完全包在囊內。所以股骨頸骨折時,根據其骨折部位而有囊內、囊外或混合性骨折之分。髖關節周圍有韌帶加強,主要是前面的髂股韌帶,長而堅韌,上方附于髂前下棘的下方,呈人字形,向下附于股骨的轉子間線。髂股韌帶可限制大腿過度后伸,對維持直立姿勢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關節囊下部有恥骨囊韌帶增強,可限制大腿過度外展及旋外。關節囊后部有坐骨囊韌帶增強,有限制大腿旋內的作用。關節囊的纖維層呈環形增厚,環繞股骨頸的中部,稱為輪匝帶,能約束股骨頭向外脫出,此韌帶的纖維多與恥骨囊韌帶及坐骨囊韌帶相編織,而不直接附在骨面上。股骨頭韌帶為關節腔內的扁纖維束,主要起于髖臼橫韌帶,止于股骨頭凹。韌帶有滑膜被覆,內有血管通過。一般認為,此韌帶對髖關節的運動并無限制作用。
髖關節為多軸性關節,能作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運動。但由于股骨頭深嵌在髖臼中,髖臼又有關節盂緣加深,包繞股骨頭近2/3,所以關節頭與關節窩二者的面積差甚小,故運動范圍較小。加之關節囊厚,限制關節運動幅度的韌帶堅韌有力,因此,與肩關節相比,該關節的穩固性大。而靈活性則甚差。這種結構特征是人類直立步行,重力通過髖關節傳遞等機能的反映。當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時,股骨頭大部分脫離髖臼抵向關節囊的后下部,此時若外力從前方作用于膝關節,再沿股骨傳到股骨頭,易于發生髖關節后脫位。
4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結核編輯本段
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結核
概論
在骨關節結核中發病率僅次于脊椎結核。最近,歐美已少見,但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發展地區仍比 較多見。好發于小兒,因治療困難,多半遺留下肢不等長,及明顯的下肢短縮。隨著抗結核藥的應用及 新療法的進步,預后尚可。
病 理
多半為骨型,初發部位多半在股骨頸部,其次是髖臼及股骨頭。關節軟骨破壞,滑膜肥厚,肉芽膿 腫形成。并且進一步發展可出現:頭、頸消失及關節脫位。
癥狀
潛在性發病,癥狀的推移緩慢: 1)髖關節痛,有時膝關節痛, (2)跛行, (3)功能受限, (4)關節屈曲拘縮外展,內收,呈各種畸形, (5)腫脹,
X線所見
伴隨著病情的進展: (1)骨小梁陰影不鮮明骨萎縮; (2)關節間隙狹小,邊緣不整; (3)骨破壞; (4)死骨形成; (5)病理脫位; (6)陳舊性病例,殘存骨的輪廓增白,硬化; (7)骨性強直。
診斷
結核性疾病的有無,家族內感染史,血沉增高,結核菌素試驗(+);CRP陽性,也作為參考。膿 腫穿刺,從膿腫內培養出結核菌,可作最后肯定診斷。骨掃描,瘺孔造影也可參考。
鑒別診斷
1.單純性髖關節炎。 2.化膿性髖關節炎。 3.類風濕關節炎。 4.股骨頭無菌壞死。 5.變形性髖關節病。 6.腫瘤。
5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對強直脊柱炎的影響編輯本段
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對強直脊柱炎的影響
髖關節病變常為隱匿起病,早期癥狀不典型,可為單側或雙側髖關節間斷疼痛,不引起人們的關注,但腱端炎和滑膜炎正在不斷的發展。當出現明顯的髖關節疼痛甚至活動受限時,髖關節軟骨已有破壞、關節間隙已狹窄。
強直性脊柱炎的病理改變包括肌腱骨附著點炎(腱端炎)和滑膜炎。在強直性脊柱炎的中軸關節,導致關節損害和強直的病理改變主要是腱端炎。雖然強直性脊柱炎也常常累及外周滑膜關節(如膝關節、踝關節等),但卻很少出現類風濕關節炎樣的骨侵蝕,這一現象目前尚未有確切的科學解釋。有學者認為,在類風濕關節炎的病理改變中,破骨細胞起了重要的作用,因破骨大于成骨,故出現明顯的骨吸收;在強直性脊柱炎,則成骨大于破骨,所以更易形成骨贅。
髖關節病變與真正的外周關節還不完全一樣,有些學者認為髖關節既不屬于中軸關節,也不是外周關節,而被稱為根關節。根關節還包括胸鎖關節、肩鎖、肩等。
實際上,髖關節既是滑膜關節,也有肌腱骨附著點(園韌帶等)。因此,強直性脊柱炎的髖關節損害,可能包含著2個類型的病理改變,即滑膜炎和腱端炎。
6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其他疾病中的表現編輯本段
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其他疾病中的表現
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受累后的X線表現為:早期骨質疏松,關節囊膨隆,閉孔縮小和軟組織腫脹。中期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邊緣囊性改變或髖臼外緣、股骨頭邊緣骨質增生。晚期髖臼內陷,關節間隙消失,骨小梁通過呈骨性強直。髖關節病變常為隱匿起病,早期癥狀不典型,可為單側或雙側髖關節間斷疼痛,不引起人們的關注,但腱端炎和滑膜炎正在不斷的發展。當出現明顯的髖關節疼痛甚至活動受限時,髖關節軟骨已有破壞、關節間隙已狹窄。
強直性脊柱炎的病理改變包括肌腱骨附著點炎(腱端炎)和滑膜炎。在強直性脊柱炎的中軸關節,導致關節損害和強直的病理改變主要是腱端炎。雖然強直性脊柱炎也常常累及外周滑膜關節(如膝關節、踝關節等),但卻很少出現類風濕關節炎樣的骨侵蝕,這一現象目前尚未有確切的科學解釋。有學者認為,在強直性脊柱炎的病理改變中,破骨細胞起了重要的作用,因破骨大于成骨,故出現明顯的骨吸收;在強直性脊柱炎,則成骨大于破骨,所以更易形成骨贅。
7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概述編輯本段
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概述
髖關節是一個“球窩”關節,各種各樣的原因都能影響寶寶的髖關節發育。引起寶寶彈響髖的原因包括:有時球狀的股骨頭沒有很好地嵌在窩狀的髖臼里而發生移位;有時雖然股骨頭在髖臼內,但容易滑入脫出;或者由于髖臼太淺導致髖關節容易脫位。
女孩比男孩更容易發生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另外,臀位出生、在子宮內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超過預產期時間較長出生、或者家族其他成員有髖關節發育病史的寶寶都更容易出現髖關節發育問題。但是,很多寶寶髖關節脫位的病因并不是很清楚。
8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癥狀編輯本段
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癥狀
新生兒往往看不出髖關節發育不良的任何癥狀,寶寶出生后給小家伙做檢查的醫生可能會給他做一個專門的髖關節測試:將寶寶雙腿分開,彎曲再伸直。
如果寶寶髖關節活動時發出“咔嗒”的聲音說明可能寶寶的雙側股骨頭(大腿骨上端)從骨盆的關節窩里滑進或滑出。這稱為臨床髖關節不穩定。出生時有這些表現的寶寶并不會感到疼痛或不舒服,而且常常不需要治療,長大就會好了。
有些寶寶出生時的髖關節測試正常,但發育不正常。最初的表現如下:
一側腿看起來比另一側稍短,一側大腿或臀部可能有多余的皮膚皺褶。給寶寶更換尿布時,你可能會發現一邊的髖關節不如另一邊伸展得開。
在極少數情況下,你可能在寶寶開始走路時才會注意到他是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或脫位,表現為走路有點瘸,還可能用患病一側的腳趾著地走路。
9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治療編輯本段
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治療
髖關節脫位越早治療越有效,因為1歲內是寶寶髖關節發育最快的時候,及早矯治,大部分寶寶可以完全正常發育。
如果能在寶寶1歲以內發現先天性髖關節發育問題,通常采用夾板固定就可治好,夾板可以使寶寶的髖關節保持正確位置,正常發育。
如果髖關節的問題直到寶寶開始走路后才發現,會難治療一些。有時候需要用石膏固定髖關節,使股骨頭牢牢地固定在球窩狀的關節里。或者醫生需要在寶寶腹股溝處做一個小切口來放松一些肌腱。也可能寶寶的髖關節需要做手術,把股骨頭安全置入髖臼內,手術后寶寶通常還需要石膏固定。
患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和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寶寶,不管采用哪種方式治療,都需要在較長時間里注意及時復查,以保證髖關節正常發育,從而達到髖關節發育治療的最佳效果。
10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手術編輯本段
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手術
1、保守治療的固定姿勢:主張采用人位固定(Human Position)而不用Lorenz體系的蛙式位,其理由如下:
蛙式位是股骨頭遭受髖臼壓力最大的體位,尤其是對6個月以內的嬰兒;
蛙式位時經過內收長肌與髂腰肌之間的旋股內側動脈遭受壓迫,將直接影響股骨頭的血運;
蛙式位時,增大的盂唇可以壓迫骺間溝,致使股骨頭發育受到影響,甚至產生畸形。
2、影響復位的因素
髂腰肌的攣縮;
盂唇過大,阻塞了髖臼而影響股骨頭的復位;
頭、臼不稱,通常是髖臼過小過淺;
其它:如髖臼內脂肪過多,圓韌帶過長、增寬在臼內形成阻塞,關節囊的攣縮等。
3、復位后髖關節發育的觀察
保持頭、臼同心是髖關節發育的基本條件;
保守治療一般頭三個月用石膏固定,以后改用支架固定,保持髖關節的有限制動;固定時間一般為就診月齡時間或加3個月,一般每三個月復查一次并復查骨盆平片進行監測;
11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蓋成形術編輯本段
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蓋成形術
綜上所述,先髖脫位的手術方法很多,超過100余種,但其基本原理均相同。目前公認的經典根治性手術是Salter骨盆截骨術和Pemberton髖臼成形術。其它手術均屬于補救性的或者稱為姑息性手術,適用于年齡超過8-10歲以上的兒童,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其負重功能。相比之下,Stahali髖臼蓋成形術和Steell三相髂骨截骨術效果較好,但后手術操作過于復雜,手術打擊也過大。 Zahradnick手術由于術后其關節功能太差,不宜提倡,由于其手術成功率是很高,可作為多次手術失敗病例的選擇。
先髖脫位遠期療效的評價:
1、本評價標準適用于手術或保守治療之后的各年齡組的先天性髖脫位的療效評定;對療效的評定時間至少在治療后2年以上方可評定,時間過短意義不大;本標準既可反應出隨訪的結果也可判斷預后,具有使用簡便,判斷容易,評價較準確的特點。
2、本標準由兩大部組成,均以評分方式進行,總計30分。
⑴ 臨床功能評價(15分):主觀感覺和臨床檢查
⑵ X線攝片檢查評價(15分):
3、評價方法:
4、評定:
30-26分……優
25-21分……良
20-16分……可
<15分 ……差
5、說明:
⑴Trendelenburg征是髖關節穩定程度的標志,是評價中一項重要內容,當髖關節出現半脫位或治療后并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所致短髖畸形時均為陽性。
⑵Shenton線標志股骨頭復位的程度,反應髖臼發育的狀態,Y形軟骨未閉合時采用。Sharp角也是反應髖臼發育狀態的,用于Y形軟骨已閉合者,因此時測髖臼角難以準確。Sharp角的測量方法為通過骨盆正面相,雙淚痕連線再通過淚痕與髖臼外緣連線,此二線夾角為Sharp角。
⑶臼頭指數AHI(Acetabular-Head-Index)AHI=A/B,A為股骨頭內緣至髖臼外緣的距離;B為股骨頭的橫徑。其值與年齡呈負相關。
⑷關節間隙的測量:按5級制進行評定,4級為正常關節間隙;3級較政常間隙窄1/4;2級窄1/2;1級窄3/4;0級關節間隙全消失。關節間隙的測量應與健側對比,雙側者應與齡兒童的髖關節對比。關節間隙是反應關節軟骨有無損傷的重要參考指標。
1、ortolani 試驗 是早期發現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有效而又簡單的檢查方法。具體做法:讓患兒仰臥并屈髖屈膝至90°,檢查者將拇指放在患兒大腿內側,示指和中指放在大轉子處,將兩側大腿逐漸外展、外旋。如有脫位,可感到彈響或跳動聲,髖部才能外展、外旋至90°,如將大腿內收、內旋,拇指向外推,股骨頭可再脫位,再次有彈響或跳動聲,稱為Ortolani 試驗陽性(彈進彈出試驗),適用于新生兒的檢查。
2、barlow試驗 又稱“穩定”試驗,嬰兒平臥,檢查者的兩側中指放在兩側大轉子處,兩手拇指放在大腿內側小轉子附近,將髖屈至90°,膝完全屈曲,然后將兩髖外展至45°,若檢查者中指感到股骨頭滑入髖臼內,表明有脫位。再用置于大腿內側小轉子附近的拇指將股骨頭推向外后側,若感到股骨頭自髖臼后緣滑出,放松拇指后,股骨頭又滑入髖臼內,表明髖是不穩定的,稱為Barlow試驗陽性。年齡較大病兒不宜作此檢查。
3、allis征脫位期單側脫位者,患肢短縮,平臥時雙膝屈至90°,兩膝頂端不在一個平面上,低的一側表明有脫位。
4、trendelenburs 實驗 令患兒單足站立時,對側骨盆不能抬起,以保持身體平衡,則站立足側髖有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