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閉塞癥是近年來比較棘手的一個疾病,給患者及家庭帶來很大的痛苦。動脈硬化閉塞癥是一種退行性病變,主要是細胞、纖維基質、脂質和組織碎片的異常沉積,周圍血管疾患中,動脈的狹窄、閉塞性或動脈瘤性病變,幾乎大部分都是由動脈硬化所引起。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關于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病因與治療方法。
動脈硬化閉塞癥多見于腹主動脈下端、髂動脈和股動脈。股動脈的病變常發生在內收肌管內,股深動脈極少受累,脛后動脈常見有阻塞而腓動脈則常不受侵犯。
動脈的病理變化主要是內膜呈不規則的粥樣硬化斑塊、鈣化和纖維化。粥樣斑塊含有膽固醇、膽固醇脂、磷脂、甘油三脂、類胡羅卜素和噬脂細胞。動脈中層變性,呈不規則變薄。
本病的發展常呈進行性,粥樣硬化的內膜可發生潰瘍和出血,繼發血栓形成,造成管腔狹窄或完全閉塞,使該動脈所供應的組織發缺血。閉塞的部位高,累及的范圍亦較廣。
發生的速度較快,機體側支循環未能及時代償,則缺血較重,受累組織的范圍也較廣。反之,在動脈的遠端緩慢地發生局限性的閉塞,豐富的側支循環可以充分代償,組織不致產生明顯缺血,臨床癥狀輕微或不產生。
肢體組織慢性缺血以后,皮膚萎縮變薄,皮下脂肪消失由纖維結締組織所替代,骨質稀疏,肌肉萎縮,出現缺血性神經炎,當組織缺血嚴重到組織不能獲得維持活力所必需的氧含量時,就會導致壞疽。
肢體的壞疽往往先從末端開始,可以局限在足趾處,也可以擴展到足部或小腿,很少超過膝關節。在缺血程度相同時,糖尿病病人的組織更易遭受損害和感染。上海醫院100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有25例就診太遲,一直到足部壞疽始來就診,均不得不行膝上或膝下截肢術。
治療
手術療法
(1)經皮穿刺動脈腔內成形術
局部或多處短段狹窄者,可經皮穿刺法向狹窄的動脈段,插入球囊擴張導管,也可用腔內激光術或斑塊旋切導管,施以擴張。管腔獲再通后,酌情放置各型血管腔內支架,如Palmaz、Strecker或自展型或記憶金屬型支架,以提高療效。
(2)動脈血栓內膜剝脫術
適用于短段病變者。但術后早期易并發血栓形成,后期可再度發生狹窄。近年來已少用于肢體動脈。但頸動脈分叉部病變血栓內膜切除術的療效尚較滿意。
(3)血管旁路移植術
采用自體大隱靜脈或各類人工血管,于阻塞段的近、遠側之間作搭橋轉流。主-髂動脈病變者,可采用腹主-股或髂動脈旁路手術。對年齡大、全身情況不良者,可選用較為安全的解剖外旁路手術,包括腋-股動脈旁路手術和股-股動脈旁路術。
腹主-股總動脈旁路術后5年通暢率約為80%,解剖外旁路手術約為50%。股-腘動脈病變者,可采用自體大隱靜脈做旁路轉流術。手術方法有2種:
①將大隱靜脈段倒置后在阻塞段近、遠側搭橋轉流;
②讓大隱靜脈處于原位,用特制的器械置入大隱靜脈腔內,逐一破壞其瓣膜,并將所有屬支加以結扎,最后將其近、遠側端分別與阻塞段的近、遠側動脈作吻合,稱為大隱靜脈原位移植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