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都知道疾病防不勝防,當我們患上動脈硬化后,應當將注意力會由疾病預防轉為疾病治療,關注動脈硬化的治療方法是什么,以及哪種方法最適合自己。帶著這些問題,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醫師錢水賢教授將為我們做出解答。
專家簡介
男,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師,1978年畢業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療系,1986年獲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擅長肢體動脈瘤(胸腹部動脈瘤),腹部內臟動脈瘤,頸部、四肢部位的動脈硬化閉塞癥,腎血管性高血壓,大動脈炎,動靜脈瘺,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深靜脈血栓形成后遺癥,下肢靜脈曲張,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先天性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參加美國血管學學會會員(F.A.C.A),亞洲血管學學會會員,日本血管外科學會和日本血管無創診斷法研究會會員等學術團體,現主要致力于血管腔內微創技術在血管外科的臨床應用、糖尿病足和下肢慢性潰瘍的治療和缺血性腦中風的防治。發表論文總數達150余篇。
主持人:錢教授,你好!
錢水賢:大家好!
主持人:目前臨床上,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診斷標準各異,請您談一下其診斷的標準。
錢水賢:兩年前衛生部就委托我們血管外科參與制定了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的診斷標準,這個標準去年出臺,今年已經實施,內容基本與教科書上描述的規范相同。
其中包括幾點
第一,患者發病年齡>45歲,常伴有高血壓、高血脂癥、糖尿病、冠心病,病變部位以大中動脈為主,其它部位動脈硬化常見于心、腦、腎等動脈。
第二,有臨床表現,下肢缺血、下肢動脈搏動減弱或觸摸不到,血管內血栓形成或管腔閉塞而產生組織器官缺血壞死的癥狀;第三,ABI指數(踝肱指數)≤0.9為標準;第四,影像學的診斷依據。標準不一定完善,比如今年我們科室有一個患者才43歲,不僅搭過橋,下肢動脈也放過兩枚支架。現在動脈硬化、糖尿病等都呈年輕化趨勢,所以診斷標準以后還有待繼續探討和修改。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診斷并不困難,關鍵在于提高意識和早期治療,而且需要進行規范化地治療。
主持人:請您談談導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危險因素有哪些?該如何有效預防其發生?
錢水賢: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主要危險因素有高血壓、高血脂癥,其次還有肥胖、糖尿病和不良的飲食習慣。近年來有學者認為感染,特別是牙周炎和吸煙等諸多因素與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生有關。
我個人認為,導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機制還未完全明確。現在我國肥胖人群逐漸增多,上海大多數兒童都超重,肥胖在上海已經成為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的重點危險因素,也是獨立監測的因素之一。
1990年我在國外第一次發表文章,當時預測我們國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ASO)的發病率在未來20~30年內會上升。上世紀80~90年代我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率很低,一年內只見到數例病例,如今在上海三甲醫院,一年中治療ASO病例達到數百例。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全國大動脈病變,應用大支架的病例超過一萬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