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證]
1.肢體的原發惡性腫瘤,應早期高位截肢。病程早期,病變限于骨內,無遠距離轉移者可考慮腫瘤段切除,遠段肢體再植。
2.肢體嚴重感染(例如不能控制的氣性壞疽),或藥物和一般手術無法控制的化膿性感染并發嚴重敗血癥,威脅病人生命,不截肢不足以挽救生命者應及時截肢。
3.肢體嚴重而廣泛的損傷,無法修復或再植者,須當機立斷施行截肢術。
4.由于動脈血栓形成、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硬化、糖尿病等原因所引起的肢體供血不足,已有明顯壞死者,應截肢。
5.先天性多指(趾),可以截除。
6.肢體嚴重畸形影響功能,而矯形手術無法改進功能,在截肢后穿截假肢反能改進功能者,可考慮截肢。
[麻醉]
肘關節平面以遠的截肢用臂叢麻醉;肘平面以近用全麻;下肢選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兒童、少年及精神緊張的成人應用全麻。
[術前準備]
切口靠近會陰部,為避免切口污染,術前應作清潔灌腸和藥物腸道準備。
[手術步驟]
1.體位 仰臥位,術側骨盆及腰部以沙袋墊高,使髖部離床。將陰莖、陰囊用膠布條粘到對側下腹部。
2.切口 切口自髂前上棘開始,垂直向下然后彎向內側,與腹股溝韌帶平行,直至內收肌止點下5cm,再弧形向后下切至坐骨結節下5cm,繼續向外向下至大轉子下8cm,最后,弧形向上,于髖前上棘下方連接到起始切口。按上述切口切開皮膚。
3.切斷前、內側組織 切開皮膚后向上分離至腹股溝韌帶。先分離股動、靜脈、神經,常規處理后切斷。將縫匠肌和股直肌起點切斷,翻向遠側。于恥骨下2cm處橫斷恥骨肌。再將大腿外旋,在小轉子處切斷髂腰肌,翻向近側。然后自恥骨結節及坐骨下支上切斷股薄肌及內收肌的起點。在恥骨肌與閉孔外肌、短外旋肌之間有閉孔血管的分支,需結扎切斷。
4.切斷外、后側組織 切斷前、內側組織后,將朋腿內收、內旋,從大轉子切斷臀中肌、臀小肌附麗部。沿皮瓣切口切斷闊筋膜張肌,并于股骨臀肌粗隆切斷臀大肌止點。將皮瓣及臀肌瓣一起向上翻開,顯露并分離坐骨神經,常規處理后切斷。再自轉子部切斷短外旋肌(梨狀肌、孖下肌、閉孔內肌、閉孔外肌和股方肌)附著部。最后從坐骨結節切斷股二頭肌、半腱肌及半膜肌起點,環形切開髖關節囊,切斷圓韌帶,即可離斷病肢。
5.縫合 徹底止血,沖洗傷口。將臀肌瓣縫合于內收肌、恥骨肌及腹股溝韌帶。切口深處置負壓引流管,按層縫合。
[術中注意事項]
1.術中均切斷肌肉起、止點,失血雖不多,但手術損傷較大,應保證輸液、輸血。
2.皮瓣最好分兩次切開完成。先作前、內切口,后作后、外切口,以減少出血。
3.自恥骨結節及坐骨下支上切斷內收肌后,即可見閉孔外肌。切忌將閉孔外肌自起點切斷,以免切斷閉孔動、靜脈,回縮入盆腔內,引起難以發現的出血;應自股骨轉子間切斷該肌的附著部,即可避免此意外損傷。
4.如疑有區域淋巴結轉移,需同時行髖關節離斷和區域淋巴結清除時,前側切口的交點需內移至腹股溝韌帶中點之上4cm,切斷該韌帶即可進入腹膜后間隙。
[術后處理]
1.手術切口靠近會陰部,易被尿、便污染,因此,術后包扎敷料應用膠皮薄膜及膠布封閉。女性病人術后留置導尿4~5日。術后低渣飲食3日。術后第4日可用緩瀉劑或灌腸協助排便。
2.應用抗生素至體溫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