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器質性便秘
(一)結腸、直腸和肛門疾患:
1、良惡性腫瘤。
2、腸道感染性炎癥:如阿米巴腸病、腸結核、結腸慈室炎等。
3、炎性腸病:克羅恩病、少數潰瘍性結腸炎等。
4、腸系膜血管栓塞。
5、痔瘡、肛裂、腸外腫物壓迫、粘連性嵌頓疝。
6、性病性淋巴肉芽腫。
(二)腸外感染性疾病:如腹膜炎、感染性毒血癥引起的腸麻痹及脫水。
(三)內分泌代謝性疾患: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高鈣血癥,糖尿病,尿崩癥等。
(四)腸道平滑肌病變:
1、腸道平滑肌無力:老年體弱、肺氣腫。低鉀性麻痹等。
2、腸道平滑肌痙攣:慢性鉛中毒、血沖附病等。
(五)神經系統病變:
截癱、多發性神經根炎、昏迷、糖尿病性神經病變。
二、功能性便秘
1、排便動力缺乏:如提肛肌、隔肌、腹壁肌無力,多次妊娠J胖或急劇消瘦等。
2、結腸痙攣:多數患者表現腹瀉與便秘交替,見于腸易激綜合征。
3、直腸排便反射遲鈍或喪失:如排便環境不方便、經常對便意忽視,未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日久影響排便反射。常見于習慣性便秘。
4、其他:如進食過少或食品過精細,飲食中含纖維素不足,對結腸的運動缺乏刺激。
三、某些藥物的影響
1、濫用瀉藥:使腸道的敏感性減弱,形成對瀉藥的依賴性。
2、阿片類藥物:作用于阿片受體的藥物可松弛腸肌,降低對排便反射刺激反應的敏感性。
3、其他藥物:抗膽堿藥物、銀劑、硫糖鋁。神經節阻斷劑、鎮靜劑、抗憂郁劑等均可導致便秘。
另外,精神過度緊張或抑郁,可抑制自然排便而致便秘。
機理
食物在消化道內完成消化吸收過程,不能被消化吸收的殘渣部分,以糞便的形式排出體外。正常情況下,每天進入結腸的食糜約500-l000ml。結腸的功能有兩種,一種為吸收功能,吸收水和電解質,主要在近端結腸完成;另一功能為貯存功能,主要在遠端結腸。排便大致可分為兩個步驟:
①糞便向直腸推進,正常情況下,結腸每日有數次集團蠕動,多在餐后發生(胃腸反),使糞便迅速進人直腸,擴張并刺激一直腸鼓膜射;
②直腸排空,當直腸充滿糞便后便發生便意。排便動作受大腦皮層和腰骶部脊髓內低級中樞調節。通過直腸收縮、肛門括約肌松弛、腹肌及膈肌收縮,將糞便排出體外。
維持正常排便需要以下幾個條件:
①飲食量及所含的纖維量適當,有足夠的水分;
②胃腸道通暢,消化、吸收、蠕動正常;
③有正常的排便所射,腹肌及膈肌有足夠的力量協助排便動作以上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都可以導致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