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戊型肝炎病毒(HEV)為單股正鏈RNA病毒,現認為屬杯狀病毒屬。應用免疫電鏡(IEM)技術觀察到的病毒樣顆粒,各地報告不完全相同,存在著HEV序列的差異,但這些病毒顆粒間有明顯的交叉反應,提示HEV可能只有一個血清型。其形態為圓球狀,無外殼,直徑為32~34nm,表面結構有突起和缺刻(Indentations),可見實心和空心兩種顆粒,實心者為完整的HEV,空心者為不含完整基因的HEV。HEV主要在肝細胞中復制。現已證明猴、食蟹猴、非洲綠猴、短尾猴和黑猩猩對HEV易感染,動物實驗感染已成功。國內用新疆和沈陽戊型肝炎患者糞便的提取液,感染國產獼猴已連傳三代,獲得成功。動物試驗證實ALT升高前即可從膽汁中檢出HEV,并持續存在至ALT恢復正常。應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感染的動物,表明血液中HEV- RNA陰轉時間幾乎與糞便同時。應用酶聯免疫試驗(ELISA)檢測實驗感染的動物血清抗-HEV,提示感染后2~6周抗-HEV陽轉,3~4周達高峰,6周后降至低水平。
本型HEV經口感染,由腸道侵入肝臟復制,于潛伏期末及發病初期由糞便排出病毒。
本型肝炎病理變化似甲型肝炎,有肝細胞氣球樣變,點狀或灶性壞死及匯管區炎性細胞浸潤。主要為淋巴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有明顯膽汁淤積。通過電鏡觀察,表明本病肝細胞損害可能與T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