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肝病都有一定的恐懼干,認為所有的肝病都是可以傳染的,其實這個觀點并不完全正確,肝炎只有在活躍期時傳染性會強一點,一般情況下肝病患者的病情都能得到控制。大家聽說過病毒性肝炎嗎?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嗎?
什么是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肝又稱甲型肝炎或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上表現為急性起病,主要表現為乏力、食欲減退、及肝功能異常,部分病例可出現黃疸。無癥狀感染病例較常見。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過程講解
甲肝傳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亞臨床現癥感染者。病人自潛伏末期至發病后數天傳染性最大。糞-口途徑是其主要傳播途徑。水、食物是爆發性感染的主要方式。日常生活接觸是散發病例的主要傳播途徑。甲肝不會轉為慢性感染和病原攜帶狀態。
什么是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機體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種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細胞內并損害肝細胞,引起肝細胞炎癥、壞死、纖維化。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時的年齡是致乙肝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圍產期,即母親懷孕后至嬰兒娩出42天內,和嬰幼兒期感染HBV中,分別有90%和25%,30%發展為慢性感染,而5歲以后感染僅有5%~10%發展為慢性感染,嬰幼兒期感染乙肝后變為慢乙肝,其自然史一般分為4個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動復制期和再活動期。
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現不一,分為慢性乙肝攜帶者、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國目前乙肝病毒攜帶率為7.18%,其中約三分之一有反復肝損害,表現為活動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隨著乙肝疫苗的推廣應用,我國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歲以下兒童的HBsAg攜帶率僅為0.96%。
什么是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
1、妊娠對病毒性肝炎的影響
妊娠的生理變化可增加肝臟負擔,使原有肝損害進一步加重:①妊娠期腎上腺皮質、卵巢、胎盤等產生多量雌激素需在肝內滅活,并妨礙肝臟對脂肪的轉運影響膽汁的排泄;②胎兒代謝產物需經母體肝內解毒;③分娩時體力消耗、缺氧,酸性代謝物質產生增加,產后出血,加重肝臟負擔;④并發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性肝損害、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時,極易與急性病毒性肝炎混淆使診斷治療難度增加。>>相關閱讀:病毒性肝炎治療費用
2、病毒性肝炎對孕婦的影響
妊娠早期,可加重早孕反應。發生于妊娠晚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率增高。分娩時容易發生產后出血。若為重癥肝炎,常并發DIC,出現全身出血傾向,直接威脅母嬰安全。圍生兒患病率、死亡率高,流產、早產、死胎、死產和新生兒死亡率均明顯增高。妊娠早期患病毒性肝炎,胎兒畸形發病率約高2倍。妊娠期患病毒性肝炎,胎兒可通過垂直傳播而感染,尤以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