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神經損傷,平時戰時均多見。據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傷的一些統計,四肢神經傷約占外傷總數的10%,火器傷骨折中約有60%合并神經傷。四肢神經傷最多見的為尺神經、正中神經、橈神經、坐骨神經和腓總神經。上肢神經傷較多,約占60~70%。
1.傷部檢查
檢查有無傷口,如有傷口,應檢查其范圍和深度、軟組織損傷情況以及有無 感染 。查明槍彈傷或彈片傷的徑路,有無血管傷、 骨折 或 脫臼 等。如傷口已愈合,觀察 瘢痕 情況和有無 動脈瘤 或 動靜脈瘺 形成等。
2.肢體姿勢
觀察肢體有無畸形。橈神經傷有 腕下垂 ;尺神經傷有爪狀 手 ,即第4、5指的掌指關節過伸,指間關節屈曲;正中神經傷有猿 手 ;腓總神經傷有 足下垂 等。如時間過久,因對抗肌肉失去平衡,可發生 關節攣縮 等改變。
3.運動功能的檢查
根據肌肉 癱瘓 情況判斷神經損傷及其程度,用六級法區分肌力。0級——無肌肉收縮;1級——肌肉稍有收縮;2級——不對抗地心引力方向,能達到關節完全動度;3級——對抗地心引力方向,能達到關節完全動度,但不能加任何阻力;4級——對抗地心引力方向并加一定阻力,能達到關節完全動度;5級——正常。周圍神經損傷 引起肌肉軟癱,失去張力,有進行性 肌肉萎縮 。依神經損傷程度不同,肌力有上述區別,在神經恢復過程中,肌萎縮逐漸消失,如堅持鍛煉可有不斷進步。
4.感覺功能的檢查
檢查痛覺、觸覺、溫覺、兩點區別覺及其改變范圍,判斷神經損傷程度。一般檢查痛覺及觸覺即可。注意感覺供給區為單一神經或其它神經供給重疊,可與健側皮膚比較。實物感與淺觸覺為精細感覺,痛覺與深觸覺為粗感覺。神經修復后,粗感覺恢復較早較好。感覺功能障礙亦可用六級法區別其程度:0級——完全無感覺;1級——深痛覺存在;2級——有痛覺及部分觸覺;3級——痛覺和觸覺完全;4級——痛、觸覺完全,且有兩點區別覺,惟距離較大;5級——感覺完全正常。
5.營養改變
神經損傷后,支配區的皮膚 發冷 、無汗、光滑、萎縮。坐骨神經傷常發生足底壓 瘡 ,足部凍傷。無汗或少汗區一般符合感覺消失范圍。可作 出汗 試驗,常用的方法有
(1) 碘 — 淀粉 試驗:在 手 指掌側涂2% 碘 溶液,干后涂抹一層 淀粉 ,然后用燈烤,或飲熱水后適當運動使病人 出汗 , 出汗 后變為蘭色。
(2)茚三酮(Ninhyd ri n)指印試驗;將患指或趾在干凈紙上按一指印(亦可在熱飲 發汗 后再按)。用鉛筆畫出 手 指足趾范圍,然后投入1%茚三酮溶液中。如有汗液即可在指印處顯出點狀指紋。用硝酸溶液浸泡固定,可長期保存。因汗中含有多種氨基酸,遇茚三酮后變為紫色。通過多次檢查對比,可觀察神經恢復情況。
6.反射
根據肌肉 癱瘓 情況,腱 反射消失 或減退。
7.神經近側斷端有假性
神經瘤 ,常有 劇烈疼痛 和觸痛,觸痛放散至該神經支配區。
8.神經干叩擊試驗(Tinel征)
當神經損傷后或損傷神經修復后,在損傷平面或神經生長所達到的部位,輕叩神經,即發生該神經分布區放射性麻痛,稱Tinel征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