橈神經在肱骨中下1/3貼近骨質,此處肱骨骨折時,橈神經易受損傷。骨痂生長過多或橈骨頭脫臼也可壓迫橈神經,手術不慎也可損傷此神經。
病理生理
橈神經來自后束,在腋動脈之后,于肩胛下肌、大圓肌表面斜向后下,繞經肱骨后方橈神經溝至臂外側,沿肱三頭肌外側頭下行。橈神經在腋部發出數支至肱三頭肌,然后在肱肌與肱橈肌之見之肘前外側,于肘上發出分支至肱橈肌和橈側腕長伸肌。繼之于肱橈肌與橈側腕長伸肌之間進入前臂,分成深、淺兩支,淺支與橈動脈伴行,在肱橈肌深面于橈骨莖突上5cm轉向背側,至手背橈側及橈側三個半手指皮膚。深支又稱骨間背側神經,在進出旋后肌之前發出分支至橈側腕短伸肌,穿經旋后肌并于其下緣分成數支,支配旋后肌、尺側腕伸肌、指總伸肌、食指和小指固有伸肌、拇長展肌和拇長、短伸肌。神經損傷后導致相應的功能障礙。
癥狀體征
橈神經在肱骨中、下1/3交界處緊貼肱骨,該處骨折所致的橈神經損傷最為常見,主要表現為伸腕、伸拇、伸指、前臂旋后障礙及手背橈側和橈側3個半手指背面皮膚,主要是手背虎口處皮膚麻木區。典型的畸形是垂腕。如為橈骨小頭脫位或前臂背側近端所致骨間背則神經損傷,則橈側腕長伸肌功能完好,伸腕功能基本正常,而僅有伸拇、伸指和手部感覺障礙。
檢查:常規物理檢查
治療:根據傷情采用神經減壓、松解或縫合術。必要時用屈肘,肩內收前屈及神經前移等法克服缺損。如缺損多則作神經移植術。
肱骨骨折所致橈神經損傷多為牽拉傷,大部分可自行恢復,在骨折復位固定后,應觀察2-3個月,如肱橈肌功能恢復則繼續觀察,否則可能是神經斷傷或嵌入骨折斷端之間,應即手術探查。如為開放性損傷應在骨折復位時同時探查神經并行修復。晚期功能不恢復者,可行肌腱移位重建伸腕、伸拇、神指功能,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