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指一組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損害為主的全身性疾病。現知病毒性肝炎可分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種,可能還有己型和庚型肝炎。病毒性肝炎是世界性分布的傳染病,每年受肝炎折磨的病人數以億計,其中200多萬人發生死亡。所以我們要充分的了解關于病毒性肝炎的癥狀,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㈠急性肝炎
1、急性黃疸型肝炎:可分為三期。黃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較急,可有畏寒、發熱。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對較緩,僅少數有發熱。此期主要癥狀有全身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厭油、腹脹、肝區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變主要為ALT升高。本期持續5~7天。黃疸期:自覺癥狀好轉,發熱消退,尿黃加深,鞏膜和皮膚出現黃疸,1~3周內黃疸達高峰。部分患者可有梗阻性黃疸表現。肝大,質軟、邊緣銳利,有壓痛及叩痛。肝功能檢查ALT和膽紅素升高,尿膽紅素陽性。本期持續2~6周。恢復期:癥狀逐漸消失,黃疸消退,肝、脾回縮,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本期持續1~2個月。總病程2~4個月。
2、急性無黃疸型肝炎:除無黃疸外,其他臨床表現與黃疸型相似。主要表現為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惡心,腹脹,肝區痛,肝大,有輕壓痛及叩痛等。恢復較快,病程大多在3個月內。
(2)重癥肝炎
凡急性、慢性肝炎或肝硬變患者出現高熱、極度乏力、嚴重的消化道癥狀,黃疸進行加深,出血傾向、神經精神癥狀,肝臟進行性縮小,肝細胞明顯損害,凝血酶原時間明顯延長者,均應考慮為重型肝炎。
1、急性重癥:驟起高熱,來勢兇險,黃疽出現后迅速加深,肝臟縮小,伴有明顯肝臭,肝功能顯著減退。常有出血或出血傾向、腹水、下肢浮腫、蛋白尿、管型尿等,并可出現煩躁不安、譫妄、狂躁等精神癥狀,隨后進入肝昏迷狀態,搶救不及時可導致死亡。尿常規可查見蛋白及管型,尿膽紅素強陽性。
2、亞急性重癥:發病初期類似肝炎,經2—3周后病情不見減輕,反而逐漸加重,常有乏力、厭食、嚴重的腹脹、尿少、重度黃疽、明顯的出血傾向和腹水,血清膽紅素升達171.0μmol/L(10mg/dl),常有肝臭.晚期可出現晚期可出現肝腎綜合征,死前多發生消化道出血,亦可發生昏迷。肝功能嚴重損害,血清膽紅素聲速升高,ALT明顯升高,或ALT下降與膽紅素升高呈“酶肝分離”。多于發病后2—12周死亡,一部分患者可發展為壞死后肝硬化。
溫馨提示:以上就是關于病毒性肝炎中的急性肝炎和重癥肝炎的癥狀介紹,希望對您和您的家人能夠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肝苦自知:病毒性肝炎防護知識》《病毒性肝炎診療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