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是子宮腺肌瘤的主要癥狀,見于約80%的患者。病人多表現為繼發性痛經伴進行性加重。隨著病情發展,疼痛可從經前1周左右即開始,或可延長至經后1~2周,少數患者疼痛時間在月經前后,仍呈周期性。月經過多是子宮腺肌病的另一主要癥狀,常導致貧血。少數患者發生大量出血,易被誤診為功能性子宮出血。此外,少數患者不孕。婦科檢查子宮增大,多為均勻性,較硬,一般不超過孕12周大小,否則可能合并有子宮肌瘤。若病灶只是生長在子宮某一個部位(子宮腺肌瘤),也可表現為非對稱性增大。
一、子宮腺肌瘤的常見癥狀
以月經過多,進行性痛經為主要表現。痛經程度嚴重,表現為持續性下腹痛、腰痛、肛門墜脹感伴有惡心嘔吐。常導致不孕或貧血。婦科檢查子宮增大,多數為均勻增大。質硬,有壓痛。少數患者可有結節狀突起或表面不規則狀。在經期時子宮可增大,質地較平常時軟,壓痛可更為明顯。少數患者在行性生活時有疼痛感,面部生長痤瘡、黃褐斑等。
二、子宮腺肌瘤的臨床表現
當子宮內膜彌漫地入侵子宮肌壁時稱為子宮腺肌病。如入侵的子宮內膜僅局限于子宮肌層的某一處,引起該處的平滑肌細胞極度增生,形成球體時,有人稱之為子宮腺肌瘤。以上兩者均屬于宮內膜異位癥。由于異位的子宮內膜未超出于宮的范圍,故又稱為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子宮常增大,但一般不超過二個月妊娠子宮大小,如將子宮切下剖開,在子宮壁的切面可見到大小不等的小腔,其中含有陳舊血液,作鏡檢時可見到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如系腺肌瘤,則見腺肌瘤組織與子宮肌壁組織相連,有別于子宮平滑肌瘤,有時單憑肉眼即可將兩者區分。子宮腺肌病或腺肌瘤的形成,可能與長期過量雌激素的刺激有關。
子宮內膜侵入子宮肌層稱為子宮腺肌瘤。子宮腺肌瘤是婦科常見病,然而并非人類所特有,許多動物如靈長類、嚙齒類的子宮也會出現類似改變,其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因為它多見于已婚已產的婦女,所以,一般認為和妊娠、刮宮、人工流產及分娩有密切關系。子宮腺肌病約20%~50%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約30%合并子宮肌瘤,合并盆腔炎癥者也很常見。
溫馨提示:患者的主要癥狀是逐漸加重的痛經。由于子宮體積增大以致子宮內膜面積亦增大,故患者常訴月經量增多。子宮內膜腺肌病往往與子宮內膜增生過長并發,這也是致使月經增多的原因。約有半數患者患不孕癥。此癥的治療以手術切除子宮為主,如患者年輕可以保留卵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