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腸綜合征病人脂溶性維生素缺乏更為明顯。脂溶性維生素經膽汁酸微囊化作用吸收,相應地影響了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亦可發生紫癜和出血,維生素E缺乏導致神經系統失衡。最突出的臨床表現為營養不良、消瘦,嚴重者出現低蛋白血癥和水腫,也可因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而出現夜盲癥、周圍神經炎,凝血障礙性出血傾向、貧血及骨軟化等。
一、臨床分期短腸綜合征的臨床過程經歷三個階段
(1)急性期
一般表現術后1~3個月,因大量腹瀉導致液體和電解質丟失,平衡紊亂。嚴重者危及病人生命,2~3周達高峰,每天從大便中丟失液體2.5升甚至5升。除腹瀉外尚有乏力、少尿及脫水、電解質缺乏、酸堿平衡紊亂、低鈣低鎂抽搐等表現。
(2)適應期
為一初步經口攝取并逐步增加攝入量的適應階段,常延續數月至1年。該期腹瀉明顯減輕,水及電解質失衡有所緩解。
(3)穩定期
一般經過術后1年左右時間才呈現穩定狀態。由于殘留的腸管已能最大限度地代償,病情逐漸穩定,可維持相對正常的家庭生活,但仍可能有脂溶性維生素、鈣和其他微量元素缺乏的表現。回腸切除過多,患者可出現維生素B12的缺乏癥。部分病人不可能達到完全經口營養的階段,需借助于家庭胃腸外營養。
二、臨床特點
(1)腹瀉
廣泛小腸切除術后均可見腹瀉。腹瀉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包括:食物內容物通過時間縮短(由于腸切除術后腸管變短及術后腸動力紊亂);繼發于乳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吸收功能障礙的腸內容物滲透壓改變,細菌的過度生長,降低腸細胞刷狀緣膜二糖基活性,增加了水和電解質的分泌。對短腸綜合征病人不同腹瀉情況的分類,可以分析出造成此臨床癥狀的不同原因,從而采用相應的食物、藥物治療方案。
(2)胃液高分泌狀態及消化性潰瘍
在人和動物廣泛小腸切除術后胃高分泌狀態是一重要特征。此不僅造成嚴重的消化性潰瘍病,而且對短腸綜合征吸收功能造成進一步損害,造成黏膜彌漫性受損,低pH導致胰酶的抑制,減少了脂肪微囊的形成,降低腸腔內脂質消化;高分泌狀態的另一作用是大量的胃液加重術后腹瀉,胃液高分泌狀態在廣泛小腸切除術后24h即可出現,隨著時間推移,均會造成不同程度損害,對此應用藥物治療可以控制,很少需要外科處理。人和狗小腸切除術后血清中胃泌素升高,提示胃高分泌狀態是繼發于此激素的刺激作用或其對胃黏膜的營養作用;另有報道認為小腸切除可能影響胃泌素的分解代謝或影響抑制胃泌素作用的激素的分泌;然而另一些腸切除術后高分泌狀態時血清胃泌物水平并未發現升高,甚至某些病人在腸切除術后表現為低胃酸狀態,因此,小腸切除術后導致胃高分泌狀態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