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營養不良是一種免疫性疾病,由于肌營養不良的病因比較復雜,治療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患者多了解一些肌營養不良的癥狀對于患者的治療會有很大的幫助。
肌營養不良的三大癥狀
1、面—肩—肱型:本病常在10~20歲發病,出現肌無力癥狀,臨床表現為:面肌無力,表情淡漠,無額紋,閉眼不緊,吹氣力弱等,上臂,肩胛萎縮常與面肌癱瘓、萎縮同時發生,兩上臂和肩胛帶肌肉萎縮常伴有胸大肌萎縮,病者表現為兩肩下垂,臂平舉,前舉困難,鎖骨呈水平支撐,胸廓平凹致整個上胸部略向后仰。肩胛部游離而活動過度,稱“游離肩”,肩帶部肌肉萎縮,早期出現胸大肌上部萎縮。因此,鎖骨第一肋骨突出明顯。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癥患者,病程進展緩慢,多數患者在面肌,上臂,肩胛帶肌肉受累后10多年后仍可堅持步行或負重,或堅持部分工作,但也有一部分患者伴有腓腸肌、臀肌的假性肥大性改變。
2、肢帶型:此型常在15~20歲之間隱襲起病,見于7~49歲,大多數病人以骨盆帶肌無力、萎縮為首發癥狀,表現為步履緩慢、走路鴨步、上下樓梯困難、起蹲困難等,37%的肢帶型肌營養不良癥患者,在肌無力和肌萎縮同時伴有肌肉酸痛或壓痛,腓腸肌壓痛較明顯。面部肌肉和其它腦神經支配肌肉一般不受影響。神經系統檢查可見二頭肌、三頭肌腱、踝反射正常,偶有膝反射低下。
3、遠端型:此型病者男多于女,男女比約為5:1。常在40~60歲之間開始發病。首先表現為手指運動笨拙,精細動作困難,少數病人可以垂足為首發癥狀。手或足的肌肉萎縮,逐步出現伸腕、足背屈等肌無力、賽跑不能和肌肉萎縮等。神經系統檢查楞見手和足的骨間肌、蚓狀肌萎縮,特別是魚際肌萎縮最明顯。疾病早期,肌腱反射正常,隨疾病發展而逐步出現踝反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