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在下肢的表現,動脈硬化導致的斑塊附著于動脈管壁,突起于動脈管腔,隨著斑塊不斷擴大和繼發血栓的形成,使動脈變得狹窄,血液流速減慢,血流量減少。
當狹窄達到一定程度,甚至形成管腔閉塞時,因血供不足而導致的包括下肢發涼、麻木,腿部肌肉痙攣,運動后甚至休息時的酸痛等一系列癥狀。
要提高對此病癥狀的認識,中老年朋友可以在早期進行自我診斷:該病的早期表現為患者步行一段距離后出現小腿肌肉的酸痛感,此時如果病人坐下小憩片刻,則酸痛感可緩解或消失,但再復行走一定距離后疼痛又會加重,這就是所謂的“間歇性跛行”。
這是由于行走時下肢肌肉對氧的需要增加,但由于動脈狹窄供血不足,這時就會發生無氧代謝,生成的乳酸等代謝產物刺激神經而出現患肢尤其是小腿肌肉的酸痛感。隨著動脈狹窄程度越嚴重,患者能耐受的行走距離越短,直至最后喪失行走能力。
如出現經常走幾百米后小腿肚子就疼,或者腳發涼,那么就應在早起和晚睡的時候看看自己的腳部皮膚顏色,下肢缺血時腳部皮膚顏色往往是發白的,或者是紫紅色,還可摸摸腳的溫度,如果有病的腳會比較涼。
并可摸一摸足背動脈有沒有搏動,如果動脈搏動正常,即可排除,如果足背動脈搏動很弱或消失,患此病的可能性就很大。此時患者就必須到醫院就診去進行治療了。
因為到疾病后期,動脈甚至可能從硬化狹窄演變為完全閉塞,這時即使在休息時肢體亦處于極度缺血狀態,神經末梢產生劇烈的疼痛稱“靜息痛”,尤以夜間和冬春季節氣溫較低時癥狀嚴重。
同時皮膚、肌肉組織缺血使其活力逐漸喪失,最終會出現患足特別是腳趾潰瘍或者發黑壞疽,壞死部位的反復感染用一般藥物常無法控制,產生所謂的“老爛腳”,此時再去醫院就診,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雖能部分改善殘余肢體的血流,但已經發生壞死的那部分肢體仍需進行截肢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