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間盤膨出患者最常見的癥狀就是腰部疼痛感。疼痛初期為間歇性,之后可呈現持續性,同時向骶尾部、臀部發展延伸,一般通過休息癥狀可減輕。嚴重者可產生馬尾神經壓迫癥狀。另外,尚有部分低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也可出現腹股溝區或大腿前內側疼痛,此種疼痛多為牽涉痛。
腰間盤膨出的臨床罕見表現
1、肢體冷感
有少數病例(約5%~10%)自覺肢體發冷、發涼,主要是由于椎管內的交感神經纖維受刺激之故。臨床上常可發現手術后當天患者主訴肢體發熱的病例,與此為同一機制。
2、肢體麻木
多與前者伴發,單純表現為麻木而無疼痛者僅占5%左右。此主要是脊神經根內的本體感覺和觸覺纖維受刺激之故。其范圍與部位取決于受累神經根(神經根【譯】:臨床上常習慣地特指脊神經根,是人體各種發射條件必須要經過的部位。)序列數。
3、下腹部痛或大腿前側痛
在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癥,當腰2、3、4神經根受累時,則出現神經根支配區的下腹部腹股溝區或大腿前內側疼痛。另外,尚有部分低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也可出現腹股溝區或大腿前內側疼痛。有腰3~4椎間盤突出者,有1/3的有腹股溝區或大腿前內側疼痛。其在腰4~5與腰5~骶1間隙椎間盤突出者的出現率基本相等。此種疼痛多為牽涉痛。
4、肌肉麻痹
因腰椎間盤突出癥造成癱瘓者十分罕見,而多系因根性受損致使所支配肌肉出現程度不同的麻痹征。輕者肌力減弱,重者該肌失去功能。臨床上以腰5脊神經所支配的脛前肌、腓骨長短肌、趾長伸肌及姆長伸肌等受累引起的足下垂癥為多見,其次為股四頭肌和腓腸肌等。
5、患肢皮溫較低
與肢體冷感相似,亦因患肢疼痛,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經性血管收縮。或是由于激惹了椎旁的交感神經纖維,引發坐骨神經痛并小腿及足趾皮溫降低,尤以足趾為著。此種皮溫減低的現象,在骶1神經根受壓者較腰5神經根受壓者更為明顯。反之,髓核摘除術后,肢體即出現發熱感。
6、間歇性跛行
其產生機制及臨床表現與腰椎椎管狹窄者相似,主要原因是在髓核突出的情況下,可出現繼發性腰椎椎管狹窄癥的病理和生理學基礎;對于伴有先天性發育性椎管矢狀徑狹小者,脫出的髓核更加重了椎管的狹窄程度,以致易誘發本癥狀。
溫馨提示
腰間盤膨出急性發作期,患者要盡量臥床休息,疼痛期緩解后也要注意適當休息,不要過于勞累,以免加重疼痛。在睡覺時,或彎曲髖關節橫向側臥,或在腿下面墊上墊子屈腿仰臥。這是腰間盤膨出最基本的護理措施之一。
【參考文獻:《防治腰椎退行性疾病遠離腰腿痛》《腰椎外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