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易患因素,如女性,陽性家族史,臀位產及羊水過少。
由于患兒年齡,脫位程度以及單側或雙側病變的不同,臨床表現可以不同,然而主要的征象如下:
1.步態跛行 常為就診的惟一主訴,單側者身體向患側晃動,雙側者有明顯的“鴨步”左右搖擺,同時可見腰椎前突,臀部后突。
2.雙下肢不等長 見于單側脫位者,單側者股紋,臀紋不對稱,雙側者會陰部變寬。
3.大粗隆改變 大粗隆上升,突出,位于Nelaton線(髂前上棘至坐骨結節的連線)以上。
4.幾種體征的檢查
(1)歐土蘭尼(Ortolani)征:多用于新生兒期病兒雙側髖關節常規檢查,以便早診早治,陽性者為平臥位屈髖90°,檢查者握力向下可致髖脫位,外展時髖可復位,本征是檢查患髖是否易復位為目的。
(2)加里阿滋(Galeazzi)征或阿里斯(Allis)征:陽性者為單側脫位時平臥屈髖屈膝二足放臺上,可見雙膝高低不等。
(3)巴羅(Barlow)試驗:多用于檢查新生兒,屈髖90°,屈膝使足跟觸及臀部,一手握住踝與股骨大,小粗隆,另一手固定骨盆,髖從中立位漸內收并輕用力向下或拇指在小粗隆部加壓,可引起股骨頭向后脫出,然后外展髖并稍加牽引可使之復位,此為不穩定髖。
(4)望遠鏡試驗:檢查者左手扶患髖大粗隆,右手持患肢上下推拉,左手可感大粗隆上下移動。
(5)川德倫堡(Trendelenburg)試驗:患兒單腿負重站立,正常時對側骨盆上升以保持平衡,脫位時因臀中肌松弛力弱致對側骨盆下沉,發育性髖脫位可并存斜頸,跖骨內收等姿勢性畸形。
根據上述臨床特點和輔助檢查結果,及有無易患因素,如女性,陽性家庭史,臀位產及羊水過少等,可確診為本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