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減少癥是臨床上的常見血液科疾病,該疾病的治療難度較大,因此很多人都很恐懼該疾病。白細胞減少癥病因雖不同,但其臨床癥狀相似。單純粒細胞減少者,起病多緩慢,癥狀較輕,常見乏力、心悸、頭暈、低熱、咽炎或粘膜潰瘍等;若白細胞減少癥由感染所致者,則見高熱,惡寒,周身酸痛;若為粒細胞缺乏癥,則起病急,可突然畏寒或寒戰,高熱,頭痛,關節痛,極度乏力,嚴重者有吞咽困難,譫語或昏迷,可在數日內死亡。
體檢早期示扁桃體紅腫,咽部粘膜潰瘍(潰瘍【譯】:是皮膚或黏膜表面組織的限局性缺損、潰爛,其表面常覆蓋有膿液、壞死組織或痂皮,愈后遺有瘢痕,可由感染、外傷、結節或腫瘤的破潰等所致。),稍后可見壞死、水腫,粘膜潮紅充血以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等體征,因其病因不同,臨床表現亦不同。
1、感染性粒細胞減少癥
常見于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麻疹、流感、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細菌感染性疾病,如傷寒、副傷寒、布氏桿菌、粟粒型肺結核、重癥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癥;原蟲以瘧疾合并脾腫大者為多見。
2、藥物性粒細胞減少癥
氯霉素、合霉素、磺胺、復方阿司匹林引起粒細胞減少的報道時常見到。
3、放射線性粒細胞減少癥
從事放射線工作或接觸放射物質,可導致白細胞減少。
4、獲得性免疫性粒細胞減少癥
結締組織病及慢性活動性肝炎等可于血清中查到抗白細胞抗體。
5、骨髓病性粒細胞減少癥
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骨髓轉移癌等部分患者可出現粒細胞減少。
6、嬰幼兒可見遺傳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
新生兒同種免疫性粒細胞減少癥,周期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
并發癥
1、口腔感染
這是白細胞減少癥最常見的并發癥,早期可見扁桃體紅腫,咽部粘膜潰瘍,繼而可有壞死水腫,粘膜潮紅及頸淋巴結腫大等。
2、急性肛周膿腫
可迅速形成潰瘍、壞死及假膜。
3、全身各系統感染
敗血癥是本病的主要威脅,致死率高達30%~40%。
溫馨提示:白細胞減少癥者應忌食生蘿卜、蘿卜纓、地骷髏、苦瓜、金橘等耗氣傷正之品;也要注意忌食胡椒、辣椒、桂皮、食茱萸、草豆蔻、蓽澄茄等辛辣溫燥傷陰的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