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常在進食不潔食物后數小時至24小時內發病,主要為上腹不適、疼痛、惡心、嘔吐和食欲不振等,如伴隨腸炎,則有腹瀉。體檢可發現上腹有輕壓痛。病程短暫,數天內癥狀即可消失。
急性胃炎
常輕重不等,但病均急驟,輕者多無癥狀,僅在胃鏡下觀察有急性胃炎的胃粘膜炎癥改變,少數患者表現為上腹不適、疼痛、厭食、惡心、嘔吐等,伴有腸炎者可腹瀉,呈水樣便,病程自限,數天內癥狀消失,如為急性胃黏膜病變,可表現為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常為間歇性(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10%~25%),一般為少量,可自止,但也可發生大出血。上腹部或臍周壓痛,腸鳴音亢進。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病人病程遷延,大多無癥狀或癥狀很輕,部分病人表現為消化不良的癥狀:如上腹部不適,無規律性腹痛、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等,少數病例出現較重的癥狀:疼痛、厭食、消瘦,酷似胃癌的表現,自身免疫性胃炎可有明顯厭食、消瘦,伴有貧血、舌炎等。慢性胃炎的命名很不統一。依據不同的診斷方法而有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膽汁返流性胃炎、慢性疣性胃炎、藥物性胃炎、乙醇性胃炎等等。其中老年人慢性胃炎的特點是主訴較少,癥狀較輕,老年人感受性遲鈍的表現。平時無明顯癥狀,以出血,癌變等合并癥為初發表現。萎縮性胃炎發生率高于年青人,胃酸低下,易癌變。并發癥與伴發病較多。
萎縮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患者可有貧血、消瘦、舌炎、腹瀉等癥狀,個別伴有黏膜糜爛的患者上腹痛較明顯,并可有出血。
慢性胃炎患者可無任何癥狀或體征,但亦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癥狀,有時進食后立即出現上腹疼痛、不適,這在胃竇炎患者中尤為突出,病程遷延不愈。胃萎縮患者大多為60歲以上老年人,一般很少有胃腸道癥狀。胃萎縮者為含胃底腺的胃體部粘膜彌漫性萎縮,因而胃底腺中的壁細胞(分泌鹽酸和內因子)和主細胞(即酶細胞,分泌胃蛋白酶原)數量顯著減少或缺如,導致患者沒有胃酸分泌和缺乏內因子。缺乏內因子將造成維生素B12在腸道中的吸收障礙而致體內缺乏維生素B12。這一后果造成脫氧核糖核酸 (DNA)的合成障礙,最受影響的是紅細胞系統的成熟,出現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又稱惡性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