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是目前全世界都在關注的焦點之一,小編也希望大家都對此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很榮幸可以幫助大家,做一些相關方面的介紹:會陰及肛周皮膚護理 為減少尿液刺激,3例患者均置有留置尿管,水囊內注水7±2 ml[1]能充分固定好尿管。每日用0.1%苯扎溴銨消毒2次。做會陰沖洗時動作輕柔,大腿根部、腹股溝處清洗后涂爽身粉,再用軟棉布隔開;股靜脈置管處換藥時嚴格無菌操作,動作輕柔,防止穿刺部位皮膚破潰感染。針對病人大小便失禁、呈水樣便的情況,利用7號或8號氣管插管插入病人肛門進行大便引流。氣管插管插至10cm左右給予氣囊充氣10ml~15ml,輕拉氣管插管至有阻力為宜。氣管插管后端接一次性塑料引流袋進行引流,3 h~4 h氣囊放氣1次,每次放氣半小時以上,防止引流袋反流、打折、阻塞,用別針同定在床邊,每天更換一個引流袋。為病人翻身時防止管道壓在病人身下損傷皮膚。此方法既避免了大便對肛周皮膚的刺激,又減輕了護士工作量。經過細致的護理和積極的藥物治療,3例病人20~27日腹瀉停止,拔出肛管,大便逐漸恢復正常,每天2~5次。
營養支持治療 遵醫囑給予靜脈營養支持治療,如靜脈輸入白蛋白,有報道血清白蛋白<30g者發生壓瘡的可能性是對照組的5倍[2],3例病人均留置股靜脈中心靜脈置管,使用容積輸液泵嚴格控制輸液液體的速度和總量;經胃腸營養管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以增加機體抵抗力。營養支持對皮膚損傷的預防及愈合是非常重要的。
各種導管的護理 若病人身上有胃腸營養管、氣管插管、胸腔閉式引流管、縱隔引流管、留置尿管、肛管等,將會導致病人床上活動受限,潛在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必須定時查看、定時沖洗、定時更換,做好各種導管的護理,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嚴密觀察水腫情況及病情變化。
用藥護理 遵醫囑正確實施治療,用藥及時、準確、安排合理,并觀察、了解病人的反應;遵醫囑酌情給予利尿劑,排除過多的體液。患者初期煩躁,間斷予藥物鎮靜(NS50ml+力月西40mg+芬太尼0.3mg),密切觀察意識狀態,經家屬同意后約束四肢,防止抓破皮膚。監測血糖值,控制在正常范圍,有利于切口及破損皮膚的愈合,防止感染。
效果評價
經過實施上述護理措施,3例病人均未發生壓瘡,水腫消退,破潰的皮膚愈合,裂開的切口經II期縫合后愈合,順利拔除氣管套管,病情平穩分別于64~92天出院。
以上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一些相關的知識,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在此祝愿大家身體健康,工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