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間盤突出的形成原因主要分為內因和外因。經調查,現在腰間盤突出發病患者多是由損傷、勞累以及受寒著涼等外在因素引起的。腰間盤突出的治療是比較漫長的一個過程,需要長期進行保健。腰間盤突出稍嚴重的患者不宜下地走動,適合臥床休息,此時需要家人配合做好護理。
家庭護理
一:臥床休息
發病后應絕對臥床休息1周左右,一般以硬板床為宜,呈仰臥位,可在腰下墊一個軟墊以維持腰椎自然的生理曲度,這樣可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1 周后可逐漸下床做一些輕微的活動,2周后可根據病情做一些不需要大幅度彎腰的體力活動,3~4周后可恢復正常活動,但不能干重活或劇烈運動。
二:飲食調理
每日飲食應少量多餐,富于營養,易消化而又可口。特別要注意多吃蔬菜及水果,使人體攝取豐富的維生素,并使腸道內有較多纖維素而保持水分,促進腸蠕動,防止便秘。因便秘臨廁努掙,腹壓增加,會使癥狀加重。每日睡前、晨起飲用蜂蜜水、淡鹽水可有效地防止便秘。已發生便秘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應用一些緩瀉劑或用開塞露通便。
三:鍛煉腰肌
急性期宜在床上開展五點支撐法鍛煉。取仰臥位,以頭、兩肘、兩足為支撐點,向上抬高身體,每次2~5分鐘,每日2次。一個月后可做三點支撐鍛煉,取仰臥位,以頭和雙足為支撐點向上抬高身體,每次4~6分鐘,每日2次。完全恢復后還可開展俯臥位鍛煉,先頭、上肢和背部后伸,再下肢及腰部后伸,最后整個身體以腹部為支撐點后伸。
四:做好牽引
科學的牽引可以拉開椎間盤間隙而使膨出的髓核(髓核【譯】:位于軟骨板和纖維環中間,通過改變形態將應力傳送到纖維環的各部分,具有吸收和傳遞外力振蕩的作用。)復位。因此,在絕對休息一周后可下床,就地取材,以雙手扶住門框,兩腳似著地而非著地,身體自然下垂、放松,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5~10分鐘左右。也可以躺在床上,雙手握床頭,腳尖盡量朝床尾處移動,每天1~2次,每次10~20分鐘。堅持2周以上,往往可使疼痛緩解。
五:局部熱療
可用熱水袋、頻譜儀、紅外線等進行局部熱療,也可熱敷。如中成藥跌打丸每日1~2粒,研細酒調為稀糊狀外敷患處,包扎固定后,再施以局部熱療,效果更佳。
術后護理
1、采用雙手魚際,對下肢按摩部位施以較輕壓力,反復滑動,按摩時宜遠側至近端,20~30min/次,2~3次/d。關節被動活動可在肢體按摩同時進行,由足趾開始,依次踝、膝關節,關節被動活動時要最大限度的伸展和屈曲關節。如踝關節被動活動時,一手托于小腿后部,一手握于踝關節做伸展、屈曲、內收和外展活動。
2、神經根損傷可導致踝關節背伸無力,足下垂,因此踝關節主動背伸訓練對患者日后能否行走非常重要。患者仰臥位,主動背伸踝關節,30~40下/次,2~3次/d,逐漸增加。當背伸肌力達4級后,可在足前方綁一小沙袋,使踝關節負重下做主動背伸訓練,促進脛前肌的肌力恢復。足、踝與關節的運動還能避免以后影響下地行走。
3、下肢神經功能康復訓練指導,早期主動和被動的關節功能鍛煉,可提高肌容量和肌力,促進下肢神經功能的早期恢復。為了防止術后神經根粘連,在術后早期就要指導患者作直腿抬高訓練。術后麻醉消失后,即應在鎮痛藥物的應用配合下,協助病人進行,雙腿交替伸直抬高,抬高角度以患者能忍受為度,術后24h即開始訓練,2次/d,20~30下/次,逐日增加。在臥床時,應行仰臥抬腳。空中蹬車活動,以避免神經根粘連。
溫馨提示
日常注意自己的站姿、坐姿、睡姿以及勞動姿勢的正確性,時常進行鍛煉,注意脊椎保健,避免長期久坐,避免腰部受涼等可以幫助有效的預防腰間盤突出。久坐后,腰椎間盤的超負荷造成腰椎間盤退變,這是導致現在腰間盤突出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腰椎間盤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