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神經鞘瘤占腫的9.0%,僅次于膠質細胞瘤和腦膜瘤。大多數見于前庭神經,偶見三叉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迷走審經、副神經、舌下神經、動眼神經及滑車神經。分布的部位,以小腦橋腦角最多,其次為中顱窩低、鞍旁、后顱窩底、嗅溝及腦內。
1、病理
聽神經瘤起源于胚層,一般由Schwann氏細胞發展而來,大多數發生于前庭神經,少數發生于耳蝸神經。前庭神經鞘細胞增生,逐漸形成腫瘤。初期為球形或卵圓形,實質性,有完整的包膜,邊界清楚,由內聽動脈供血。腫瘤增大后,壓迫內耳道的耳蝸神經、面神經及內聽動脈。內聽動脈是內耳的唯一供應動脈,由于受壓而發生內耳缺血,產生前庭、耳蝸的機能障礙,也可由于前庭神經、耳蝸神經直接受壓而發生。隨著腫瘤的進一步長大,擠壓三叉神經、腦干、小腦及后組顱神經,并使腦脊液循環受阻而發生顱內壓增高。
2、臨床表現
首發癥狀多為聽神經的刺激或破壞癥狀,表現患側耳鳴、耳聾或眩暈。耳鳴為高音性、連續性,聽力減退多與耳鳴同時出現,但常不能被人所察覺,不少病人因其他癥狀做聽力測驗時才被發現,眩暈多不伴嘔吐、惡心,少數病人有類似美尼爾氏征的發作。其它首發癥狀有顱內壓增高癥狀(14%),三叉神經癥狀(8%),小腦功能障礙(5%),肢體乏力(5%)和精神異常(3%)。
腫瘤向小腦橋腦隱窩發展,壓迫三叉神經根,引起同側面部麻木、痛覺減退、角膜反射減退,少數病人發生三叉神經痛的癥狀。
腫瘤向下發展,壓迫第9、10、11顱神經,可引起吞咽困難、進食嗆咳、聲音嘶啞、同側咽反射減退或消失、軟腭麻痹、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乏力。
腦脊液循環受阻則出現顱內壓增高癥狀與體征,如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繼發性神經萎縮。
病程一般較長,呈進行性發展,但也有癥狀突然惡化或緩解的波動。
3、診斷
有典型小腦橋角綜合征和內耳道擴大者即可確診。但多已發展到相當大的程度。為了降低手術死亡及病殘率,提高全切率,提高面、耳蝸神經的保留率,關鍵在于早期診斷。因此,對于不明原因的耳鳴和聽力進行性減退的患者,除進行一般神經系統檢查外,還要作以下檢查:
(1)聽力計測驗。
(2)前庭功能試驗。
(3)聽覺腦干誘發電位。
(4)面神經功能試驗。
(5)放射學檢查。
(6)腦脊液檢查。
4、治療及護理
(1)聽神經鞘瘤是良性腫瘤,手術治療應完全切除,減少腫瘤周圍組織的損傷。
(2)聽神經瘤位于橋小腦角,解剖關系復雜而重要,手術難度大,時間長,位置在后顱凹,既是腦干所在處,又是腦脊液循環道路,因引必須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注意術后血腫,早期發現、早期處理。
(3)腫瘤向小腦角發展,可發生面癱、三叉神經受損,易發生角膜潰瘍,護理不當可因角膜潰瘍而造成失明,采取措施后眼瞼不能閉合者,可暫時進行眼瞼縫合。
(4)腫瘤向下發展,壓迫第9、10、11顱神經,可致吞咽反射減弱消失,進食嗆咳等,手術后以上癥狀加重,如有排痰困難,不易吸除時可行氣管切開。進食不能者為保證病人營養,應給鼻飼飲食。能進食者要注意食物溫度,防止燙傷。
(5)加強口腔護理,病情較重又不能從口進食,每天要清潔口腔2-3次,防止口腔并發癥的發生,對口角潰瘍者除給藥物治療,局部可涂藥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