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應對濕疹的發病因素,發展規律和防治方法有一定認識,以便能積極配合醫生治療。避免各種可疑的致病因素。發病期間忌辛、辣、酒類食物。對魚、蝦等一般易誘發本病的食物應注意食用后及停用后的效果,不盲目地忌口。保持皮膚清潔,避免過度洗燙、肥皂及各種有害因子的刺激。治療全身性疾病,發現病灶應積極清除。 濕疹常見于兩歲以內的嬰幼兒,因癢得厲害,常影響孩子的食欲和睡眠。
濕疹和過敏有一定關系。吃了牛奶、糖果、雞蛋清、魚類等食物,可能是過敏的原因或加重過敏的誘因,應盡可能少吃。
濕疹不宜洗得太勤,更不要用肥皂洗。洗澡時要用軟毛巾輕輕將水吸干,以減少對患處的刺激。
濕疹的外用藥不止一種,用哪種合適,需由醫生根據濕疹的性質來定,不要自作主張隨便使用,因為有些藥物刺激性強,反而使濕疹加重。 要把病兒的雙手用紗布包起來,以防到處亂抓,造成出血或化膿。 濕疹的發病原因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表皮炎癥,其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明了,一般認為與機體的變態反應有較密切的關系,往往存在家族性過敏體質的傾向。濕疹的主要特點是劇烈的瘙癢,以小丘疹為主的多種形態的皮損,有滲出傾向,反復發作,容易慢性化。濕疹的病人可有多種過敏因素,如對魚、蝦、牛羊肉、烈酒等過敏,吸入花粉、塵螨、羊毛和羽毛等也會發生過敏。患有慢性膽囊炎、齒齦炎、扁桃體炎、腸寄生蟲病等,寒冷、濕熱以及搔抓刺激等均可成為誘發因素。男女老幼皆可發病,而以先天稟賦敏感者為多,無明顯季節性,但冬季常常復發。 病因較復雜。多由于某些外界或體內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因果關系較復雜,其他影響因素亦多,因而與接觸性皮炎不同。原因不易除去,易傾向復發和慢性化。 外界因素:如化學制劑、化妝品、香料、染料、清潔劑、動物毒素、蛋類、魚蝦及牛奶等異性蛋白、花粉、塵埃、細菌感染、日曬、寒冷、搔抓等。 體內因素:過敏性體質,代謝、內分泌或消化道功能紊亂,神經精神功能障礙,過度疲勞,精神緊張,病灶感染,腸寄生蟲病,靜脈曲張,多汗,皮膚干燥等。 濕疹的發病機理 可能為在復雜的體內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基礎上所致的遲發性變態反應。但有些濕疹則與變態反應無關。患者反應性的改變,常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有些還不清楚,尚有待今后研究。 中醫認為本病常因飲食失節、嗜酒或過食辛辣刺激腥發動風之品,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致使濕熱內蘊,又外感風濕熱邪,內外兩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膚發為本病。或因身體虛弱,脾為濕因,肌膚失養。或因濕熱蘊久,耗傷陰血,化燥生風,而致血虛風燥,肌膚甲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