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功能性胃腸病簡介
功能性胃腸病是指具有腹脹、腹痛、腹瀉及便秘等消化系統癥狀,但缺乏器質性疾病(如胃炎、腸炎等)或其他證據的一組疾病,在普通人群的發生率達到 23.5%~74%。在胃腸門診中,約42%~61%功能性胃腸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礙,常表現為焦慮障礙(驚恐和廣泛性焦慮)、抑郁障礙(情緒低落和心境惡劣)和軀體形式障礙(疑病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2、功能性胃腸病治療
功能性胃腸病關鍵是調養,用藥為輔,針對病因糾正激發因素。
此病的預防:便秘型的病人要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多吃粗糧,早晨起床后要適量喝水,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即便排不出大便也要定時蹲便,以形成條件反射;另外經常做腹部按摩操、多運動、保持樂觀情緒等均可改善病情。
對于功能性胃腸病,除了西醫的常規治療外,中醫中藥在治療功能性胃腸病方面有獨特的療效。常用四大方法如下。
疏肝理氣法
適應證:肝脾不和證。臨床表現為腹部脹滿,噯氣頻繁,每因情志因素而發作,腹痛后就想大便,便后疼痛一時減輕。苔多薄白,脈弦。
辨識要點:功能性胃腸病癥狀+體質壯實或為女性伴有情志癥狀。
治法:抑肝扶脾。
方藥:以痛瀉藥方為主 炒白術30g、白芍20g、陳皮10g、防風8g、木香8g、當歸12g、元胡10g、川楝子10g、百合15g、鉤藤25g、合歡花12g、生龍牡各 20g、甘草6g。
辛開苦降法
適應證:濕濁(熱)痞阻證。臨床表現為上腹部痞滿,或有燒灼樣痛,泛酸嘈雜,厭食噯氣,有腹脹腹瀉,口干口苦或口中粘膩,舌紅,苔膩或黃膩,脈弦滑。
辨識要點:功能性腸病癥狀+胃脘痞滿+苔膩。
處方:半夏瀉心湯 半夏10g、干姜10g、黃芩10g、黃連3g、黨參15g、陳皮6g、厚樸10g、枳殼10g、甘草3g、木香10g。
消食導滯法
適應證:飲食積滯證。臨床表現為腹部脹痛,噯腐厭食,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嘔吐或矢氣后痛減,或大便不爽,苔厚膩,脈滑。
辨識要點:功能性腸病癥狀+噯腐厭食+苔垢膩。
處方:枳實消痞丸或保和丸。
半夏10g、陳皮10g、枳實10g、木香6g、檳榔10g、神曲15g、焦山楂15g、茯苓10g、萊菔子15g、炒谷芽30g、炒麥芽30g、雞內金 10g、甘草3g。
健脾和胃法
適應證:脾胃虛弱證。臨床表現為腹部隱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辨識要點:功能性腸病癥狀+體質虛弱。
處方:香砂六君子湯 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0g、甘草5g、陳皮6g、半夏10g、木香6g、砂仁3g(后下)、炒谷芽20g、炒麥芽20g、雞內金10g。
3、功能性胃腸病癥狀
功能性胃腸病是指具有腹脹、腹痛、腹瀉及便秘等消化系統癥狀,但缺乏器質性疾病(如胃炎、腸炎等)或其他證據的一組疾病,在普通人群的發生率達到23.5%~74%。在胃腸門診中,約42%~61%功能性胃腸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礙,常表現為焦慮障礙(驚恐和廣泛性焦慮)、抑郁障礙(情緒低落和心境惡劣)和軀體形式障礙(疑病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便秘型功能性胃腸病主要表現為大便干燥,想便時,遲遲解不下,腹部腫脹疼痛、腸道痙攣。
腹瀉型功能性胃腸病表現為大便稀,一天排便三次以上,有時,自己控制不了。
4、功能性胃腸病心理狀況
多數功能性胃腸病患者合并焦慮、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礙,因此在臨床診治功能性胃腸病患者時應兼顧其心理和生理功能異常。
治療存在心理障礙的功能性胃腸病患者時,對病情較輕者應立足于調整心態、改變生活方式。必要時可加用胃腸道調節藥物,輔以認知療法等心理調節治療。對重度患者,一方面需積極調整胃腸運動和感覺功能,同時需選擇心理認知和行為治療以及放松、催眠、生物反饋治療等,必要時加用抗焦慮、抑郁藥物。
患者主要以胃腸道癥狀為主,多數患者伴有焦慮、失眠、健忘、神經過敏、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癥狀。不同的功能性胃腸病的臨床表現也不同,病人往往表現有一種或幾種消化道癥狀: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主要有上腹痛和不適、上腹脹滿、早飽、惡心等;腸易激綜合征的患者常以伴有大便次數與性狀異常的腹部不適或腹痛為主要癥狀;而功能性便秘的表現主要為排便次數減少、排便困難或排便未盡感等癥狀。
功能性胃腸病發病年齡多在 20~50歲之間,病程緩慢,常常受情緒、飲食等因素影響。癥狀持續存在或反復發作,一般累計須在 12周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診斷功能性胃腸病必須排除消化性潰瘍、胃腸道腫瘤等器質性疾病。
5、功能性胃腸病如何診斷
以腹痛、腹脹、腹瀉及便秘等為主訴,伴有全身性神經官能癥狀。
一般情況良好,無消瘦和發熱,系統檢查僅發現腹部壓痛。
多次糞常規及培養均陰性(至少3次),糞潛血試驗陰性。
線鋇劑灌腸無相關性發現,或結腸有激惹現象。
纖維結腸鏡檢查示部分患者腸運動亢進,無明顯粘膜異常,組織學檢查基本正常。
血、尿常規正常,血沉正常。
無痢疾、血吸蟲等寄生蟲病史,試驗性治療無效。
6、功能性胃腸病病機
祖國醫學認為,情志失調,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是主要原因。病位雖在腸道,但涉及肝,脾,早期多肝郁脾虛,若夾寒,夾熱,形成寒熱錯雜證,后期及腎,多見脾腎陽虛,波及氣血,可見氣滯血瘀。
7、功能性胃腸病檢查
功能性胃腸病的檢查目的是排除器質性疾病。因此,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病史、家族史等,往往需要做多項檢查,其中包括:
實驗室檢查
血、尿、便常規,糞便隱血;生化常規;血沉等;必要時做結核感染相關的檢查、腫瘤標記物檢測、內分泌檢查、幽門螺桿菌(Hp)檢測等。
影像學檢查
B超、鋇餐造影、鋇灌腸造影、胃腸鏡、CT、核磁掃描等,必要時做PET-CT、膠囊內鏡、小腸鏡等。
其他
食管pH、壓力監測,高分辨阻抗分析;胃排空試驗;胃腸排空試驗;氫呼氣試驗;肛門括約肌壓力測定、排糞造影等。
8、功能性胃腸病臨床表現
1.功能性食管病
功能性燒心
患者有燒灼樣胸骨后不適或疼痛。
食管源性的功能性胸痛
患者有非燒灼樣胸骨后疼痛或不適。
功能性吞咽困難
患者對固體和(或)液體食物粘附、留存或通過食管感覺異常。
癔球癥
患者持續或間斷發作的咽喉部非疼痛性團塊感或異物感,好發于中年婦女。
2.功能性胃十二指腸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
必須符合以下一點或一點以上:餐后飽脹不適;早飽;上腹痛;上腹灼燒感,癥狀描述確切,不像羅馬Ⅱ型診斷標準曾有多種癥狀表述,包括上腹不適、胃脹氣、惡心等癥狀,診斷概念模糊,使醫生不易掌握。
噯氣癥
分吞氣癥和非特異性過度噯氣,噯氣時常伴隨響亮的聲音。
惡心與嘔吐癥
分慢性特發性惡心、功能性嘔吐及周期性嘔吐綜合征。慢性特發性惡心:發作頻繁,不常伴嘔吐;功能性嘔吐:嘔吐平均每周發作1次或1次以上;周期性嘔吐綜合征:同樣的嘔吐反復急性發作,但每次發作,持續不超過1周,患者常有偏頭痛家族史或病史。
反芻綜合征
患者持續或反復將剛進食、咽下不久的食物反流口中,然后吐出或重新咀嚼吞咽,反食前無干嘔。患者不存在食管運動障礙,亦無胃食管反流病,食管24小時動態pH檢測正常。
3.功能性腸病
腸易激綜合征
分為2個亞型,即以腹瀉為主型和以便秘為主型。
功能性腹脹
患者反復出現腹脹感或可見腹部膨脹,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部分患者無法明確脹氣部位,可用肉眼觀察或腹部體檢感觸到。
功能性便秘
患者無腹痛,不是腸易激綜合征便秘型,必須符合以下兩點或兩點以上,至少25%排便感覺費力,至少25%排便為塊狀便或硬便,至少25%排便有不凈感,至少25%排便有肛門、直腸梗阻感/阻塞感,至少25%排便需以手法幫助。
功能性腹瀉
患者至少75%的排便為不伴腹痛的松軟(糊狀)或水樣便。
非特異性功能性腸病
患者有腸道癥狀,不是由器質性疾病所致,且不符合上述諸病的診斷標準。
9、功能性胃腸病病因
1.心理、社會因素是FGIDs發病的重要原因
心理、社會因素與FGIDs密切相關。生活應激事件常常誘發或加重FGIDs,神經質、情緒化等人格特征明顯影響患者就診率和癥狀程度,軀體化癥狀更多見于FGIDs患者。FGIDs患者常具有胃腸道外癥狀,如呼吸困難、心慌、慢性頭痛、肌痛等。精神方面的疾患也常見于FGIDs患者,尤其是癥狀嚴重或頑固的患者,其發生率為42%~61%。
2.心理、社會因素可影響、加重FGIDs患者的胃腸道表現
焦慮、抑郁和恐懼等情緒常可導致胃腸道動力低下,而憤怒、厭惡可導致高動力反應。如應激可明顯加速腹瀉型IBS的口-盲腸通過時間,從而加重腹瀉;減緩便秘型IBS的口-盲腸通過時間,加重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