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手部解剖結構比較精細,功能特殊,外傷后可造成血管、神經、肌腱、骨和關節的損傷,易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和工作。精湛
的手術技巧,良好的術后護理,尤其是正確的功能鍛煉非常重要。
常見護理問題包括
(1)自理缺陷;
(2)疼痛;
(3)有皮膚受損的危險;
(4)潛在并發癥--手部血液循環障礙;
(5)知識缺乏:功能鍛煉知識。
自理缺陷
疼痛
以上一~二均參照骨科病人一般標準護理計劃中的相關內容。
有皮膚受損的危險
相關因素 神經損傷后手部感覺、運動障礙和肌萎縮。
主要表現 對觸覺、溫度感覺遲鈍,活動受限,乏力。
護理目標
病人了解皮膚受損的危險因素與避免方法。
病人未出現皮膚受損。
護理措施
向病人及家屬講述神經損傷后易出現的皮膚受損:燙傷、凍傷、擦傷,使其采取相應的預防皮膚損傷措施。
告訴病人盡量避免導致皮膚損傷的危險因素
(1)注意保持與銳利、硬物間的距離,謹防擦傷和碰傷。
(2)洗手時,先用健手試溫(在45℃左右),后將患手浸入水中,以免燙傷。
(3)防手部無力握物而自傷,如使用熱水瓶時燙傷。
(4)寒冷季節手指注意保暖,防凍傷。
重點評價
病人是否了解手部皮膚損傷的危險因素與避免方法。
病人是否出現手部皮膚損傷。
四、潛在并發癥--手部血液循環障礙
相關因素
主要表現
護理目標 以上各項均參照骨科 病人一般標準護理計劃中的相關內容。
護理措施
體位
(1)較舒適的臥位,用枕頭、支架將患手墊起,略高于心臟水平,以促進靜脈和淋巴回流,減輕肢體腫脹。
(2)避免患肢長時間在臥位下側,以免影響血液循環,加重水腫。
(3)病人坐位、立位時,患肢懸吊于胸前,勿下垂或隨步行而甩動。
病情允許時,盡早開始患肢活動。
超短波治療,促進水腫消退。
其他措施參照骨科病人一般標準護理計劃中的相關內容。
重點評價
病人手部未發生血液循環障礙。
病人一旦出現手部血液循環障礙,能得到及時處理。
五、知識缺乏:功能鍛煉知識
相關因素
缺乏醫學知識。
不了解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和方法。
疼痛、畏懼。
主要表現
術后未進行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方法不正確。
護理目標
病人及家屬了解功能鍛煉對手外傷治療與康復的重要性。
病人基本掌握功能鍛煉的計劃、步驟與方法。
病人未出現或少出現功能障礙。
護理措施
向病人及其家屬說明功能鍛煉對手外傷治療與康復的重要性。
幫助病人制定切實可行的鍛煉計劃。
正確指導功能鍛煉(依手術方式而異)
(1)皮膚損傷直接縫合術后
①術后疼痛、腫脹減輕后,練習握拳、屈伸手指、腕部屈伸和旋轉活動。
②傷口拆線后,練習用力握拳和手的伸屈、內收、外展等活動。
(2)皮膚缺損帶蒂皮瓣移植術后
①斷蒂前以活動健指為主。術后2天用健手幫助患手健指被動活動,1周后健指最大限度的主動屈伸活動,鍛煉時避免皮瓣牽拉。
②手術部位炎性水腫消退后進行患指屈伸活動。
③皮瓣斷蒂后,健指最大幅度的屈伸鍛煉,患指被動和主動活動。在拆除皮瓣縫線后,進一步加大活動幅度,如握拳、伸指、用手握橡皮圈等。
④進行手指功能與協調動作鍛煉,如揉捏石球、核桃。
(3)手部骨折和關節脫位
①用石膏、鋁板功能位固定期間,健指積極屈伸活動;患指以被動活動為主,用健手輔助進行各關節屈伸動作,疼痛消失后轉為主動活動,并行不影響固定的腕部活動。
②3-4周(即去除外固定)后,行緩慢的主動屈伸活動。
(4)手部肌健損傷
①肌腱松解術24小時后,進行患指主動屈伸活動,每天3-5次,每次屈伸25次,慢慢過渡到抗阻力運動。
②肌健修復術后在石膏托或鋁板外固定期(3-4周)內,首先活動未固定的關節。術后前3周內勿活動患指(因過早的肌腱活動可以破壞腱鞘與肌腱之間剛剛建立起來的血液供應,致移植肌腱變性壞死)。外固定解除后,進行患指的主、被動活動,直至患指伸屈活動正常。
(5)鍛煉活動中應注意
①著重手的屈指練習。
②注意活動掌指關節。
③患手不能過勞,更不能引起疼痛。
④每天鍛煉之后,須將患手回歸固定位(如石膏托固定)。
(6)使用工藝療法,增加鍛煉興趣
在患手活動進行到一定程度時,指導病人作適當的游戲或工藝:用筷子夾豌豆,用指尖拾竹簽,用手和手指捏粘土、塑泥人、繪畫、寫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