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是我們最常用的人體器官,很多情況下手都沒有過多的保護,在外傷時由于條件反射的支撐或者扶持導致它成為人體最容易受傷的部位,手在受傷之后應該如何處理和在治療之后應該如何護理經常被人們所忽視,但是這兩項都是保護手最重要的途徑,那么下面就由小編我來為大家介紹下手外傷的處理原則和護理都有哪些方面。
手外傷的處理原則
1、早期清創是預防感染和促進傷口愈合的重要措施。應盡量爭取時間,越早越好,一般不應遲于傷后8小時,清洗和修整傷口,除去污垢和異物,切除嚴重挫滅而失去活力的組織。但要盡量保留有活力的組織,特別是要保留拇、食、中指的長度,保留手指工作面的皮膚和手掌寬度。初期外科處理要盡量做到完善,不給后期處理造成困難或遺留不應有的后遺癥。
2、清創時如需延長切口,應根據手的解剖特點和考慮功能,不可損傷重要組織或遺留妨礙功能的瘢痕。手掌的傷口應沿皺紋方向;手指的傷口應在側方延長,不應在指腹。
3、手外傷有骨折或關節脫位者,應首先進行整復和固定。整復后如骨關節比較穩定,清創縫合后可按閉合性損傷處理,用紙殼或小鋁片等固定3~4周。無骨折脫位的手指勿予固定,以便早期活動。不穩定的掌、指骨開放骨折可用克氏針固定。
4、肌腱與神經的損傷,是影響手功能的重要因素。比較清潔整齊的切斷傷,應爭取及時縫合。但要仔細加以識別,絕不可誤將肌腱斷端和神經斷端互相縫合。在傷情復雜和污染嚴重的傷口內,有肌腱、神經缺損者不宜作早期縫合,因長發生部分組織壞死和較嚴重污染。可先用黑線將斷端做標記固定,待以后修復。
5、早期縫合皮膚。消滅創面,是手外傷初期處理的關鍵,也是預防和減輕感染的重要措施。閉合創口的方法是由創面的情況所決定的。根據有無皮膚缺損、缺損的范圍和深度不同,可選擇采用直接縫合、游離植皮、局部皮瓣或皮管成形等。
6、術后除非特殊需要,不可把手指固定在伸直或過于屈曲的位置上,而應固定在手的功能位,即拇指中度外展、微屈、對指,其他四指稍屈曲,呈半握拳狀。這樣,即使日后有的關節發生強直,其強直的角度是功能位,再加上其他關節的代償作用,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