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少數病例的臨床表現和生化檢查均符合嗜鉻細胞瘤的診斷,但無腫瘤存在,是腎上腺髓質增生所致。增生的髓質細胞在形態上與正常髓質細胞無區別,僅見整個腎上腺體積較大,腺體飽滿,表面隆起,髓質層增寬(與皮質比大于1:10)。髓質增生為雙側性病變,但兩側的增生程度可有差異。
臨床表現是由于腫瘤細胞分泌大量兒茶酚胺所致。腎上腺嗜鉻細胞瘤主要分泌腎上腺素。而腎上腺外部位的嗜鉻細胞瘤主要分泌去甲腎上腺素,這是由于異位的腫瘤組織中缺乏甲基轉移酶之故。嗜鉻細胞瘤分泌兒茶酚胺可以是間歇性的也可以是持續性的,從而出現了多變的臨床癥狀。
神經母細胞瘤、神經節細胞瘤也可以分泌兒茶酚胺,出現類似嗜鉻細胞瘤的臨床表現。
1964年Pear將廣泛存在于內分泌腺體及其它組織中能產生內分泌多肽等物質的細胞統稱為APUD細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s),這些細胞均起源于神經嵴。例如垂體分泌ACTH、促黑色素的細胞,胰島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島素和胃泌素的α,β及δ細胞,消化道分泌胃泌素的G細胞,甲狀腺分泌降鈣素的C細胞,腎上腺髓質的嗜鉻細胞,以及肺支氣管分泌肺血管活性肽的細胞等。當神經嵴細胞發育異常時,就可以出現多發性內分泌腺瘤(mu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MEN)。其引起的病癥稱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綜合征(MENS)。Wermer認為這是一組以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為特征的遺傳性疾病,具有較高的外顯率。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可以分成①MENⅠ型(Wermer綜合癥):包括甲旁亢,胰島性低血糖,消化道潰瘍(zollinger- Ellison綜合癥)。可伴有垂體前葉或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②MENⅡ型(Sipple綜合癥):又可分成Ⅱa型(甲狀腺髓樣癌、嗜鉻細胞瘤)和Ⅱb 型(甲狀腺髓樣癌、甲旁亢、嗜鉻細胞瘤、其它多發性神經瘤、粘膜神經瘤、先天性巨結腸)。有人把伴有多發性粘膜神經瘤的Ⅱ型稱之為MENⅢ型。故凡嗜鉻細胞瘤伴有其它內分泌紊亂者應疑及MENSⅡ型可能。MENⅡ型中的甲狀腺髓樣癌起源于甲狀腺腺泡間的C細胞,能大量分泌降鈣素,使血鈣降低,從而刺激甲狀旁腺引起甲狀旁腺增生或腺瘤。故一般認為其甲旁亢是繼發性的。偶爾可產生前列腺素和ACTH,導致腹瀉、脂肪痢及皮質醇癥。MENSⅡ型病例的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大多為雙側性并有惡性傾向。故此類病例應普查有血統關系的家庭其他成員,病人應長期密切隨訪。